宋徽宗据记载是李煜转世,他俩一人一首绝命词,谁的水平更高些?

驶向一江诗词 2024-11-11 12:19:10

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经历极其相似,他俩皇帝当得不咋地,艺术水准倒是挺高。两人词的风格也类似,据明人的《良斋杂说》记载,赵佶是李煜转世。

《良斋杂说》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宋神宗某日幸临秘书省,见到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画中人物文采风流,儒雅俊俏,一表人才,他再三惊讶不已。

等他回到后宫,恰逢有位嫔妃怀孕,她梦到李后主来拜会她,后来这位嫔妃生下了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赵佶。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是他们都文采风流,才华四射,都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李煜工于诗词而书法绘画稍微逊色,而赵佶工于书法绘画,但诗词略逊一筹。

二是他们都是皇帝,在治理国家上昏庸无能,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三是他俩都是亡国之君,李煜亡于赵匡胤之手,而赵佶亡于金国之手。四是他们临死前都写了一首很精彩的绝命词,这两首词水平都很高。

那宋徽宗赵佶和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谁的水平更高一些?

首先来欣赏宋徽宗的绝命词《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写于赵佶被掳北行五国城的途中,他目睹杏花盛开,阳春烟景,感春伤怀,百感交集,而写这首如泣如诉之词,抒发故国沦亡的悲慨,可谓感情真挚,悲凉哀怨,如泣如诉,哀婉动人,是一首很有艺术水准的佳作。

尤其“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他梦中都梦不到故国情形,尽是无奈和悲凉,绝望至极,可谓肝肠断绝之句。

再来看看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赵佶的《燕山亭》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是表现“黍离之辈”,都抒写故国怀思,表达了两个阶下囚的悲凉,但两者境界明显不同。

赵佶的《燕山亭》写于流徙途中,他看到春来杏花开,联想到自己犹如杏花遭雨打一般,从而勾引故国之思,属于人之常情。

他这首词“香软”,词中“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等带有浓烈的脂粉气,令人读后很难与给国家和老百姓造成巨大灾难的“靖康之耻”联系起来,一个遭受奇耻大辱的亡国之君,心中尽是缠绵悱恻和儿女情长,很难令读者产生共鸣,因此此词境界“窄而泛”。

而李煜的《虞美人》写于他囚居之时,他自知命不久矣,词中前六句把万物永恒和人生短暂作了三度对比,从宇宙到自然到个人,再到具体物象,使人被无可逃脱的情感所笼罩,最后逼出了神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涵盖历史千古遗恨,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此词境界可谓“宏而深”。

最后总结一下,同为绝命词,赵佶的《燕山亭》由眼泪写成,而李煜的《虞美人》由生命写成,因此李煜的《虞美人》要远胜赵佶的《燕山亭》,李煜的《虞美人》堪称“千古绝唱”,赵佶的《燕山亭》顶多算是二流“佳作”。

朋友们,读了本文有何感想?是否赞同本文观点?欢迎分享高见。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