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董卿和徐静蕾放在一起,才发现:中国式教育到底有多悲哀!

司徒昼 2024-04-04 11:42:41

文|西九

编辑|司徒夜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相信每位父母,都会倾其所有去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关于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有的父母崇尚用爱感化孩子。

善解人意,是孩子最好的朋友。

有的父母更崇尚斯巴达教育。

严苛冷厉,说一不二。

我们无法评价哪种教育方式更有效。

只是在这其中,不少人都会忽略孩子的想法。

从徐静蕾和董卿身上,就能看出第二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

两位都被世人称为“才女”。

殊不知,才女的成长故事,却不像我们想象得一帆风顺。

她们两位的故事,真正印证了一句话: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01

徐静蕾——

一位有才有貌的优秀女演员。

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

就拿下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爽文一般的开局,天生就是当女主角的料。

主演的第二部电影《我爱你》,斩获华表奖最佳新人奖。

在演员生涯中有所成就之后,开始当导演。

处女作就在金鸡奖榜上有名。

2010年自导自演的《杜拉拉升职记》,一经播出,反响热烈。

她也成为大陆首个票房破亿的女导演。

2017年,又开始做监制。

她的职业生涯,可谓是遍地开花。

但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星。

成长过程却经历了无数“磨难”。

她的“磨难”大多数来自自己的父亲。

徐父白手起家,从一名不起眼的工人,一步步做大做强。

成了一名企业家。

有钱之后,徐父更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他就将全部的希望放在了女儿身上。

他对女儿严苛的程度,已经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三岁,正是一个孩子玩耍嬉闹的年纪。

而徐静蕾已经开始背古诗。

父亲有详细的规定,背不会就不能出去玩。

六岁稍微懂事之后,背诵的东西,也从简单的古诗变成了文言古文。

一个六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生涩的古文,就要熟读背诵。

此外,每天还要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那时候,每天下午五点成了她的“世界末日”。

因为五点之后,她就要去少年宫练书法。

父亲每天布置有一定量的书法作业。

如果写不完是根本不能睡觉的。

无论多晚,只要父亲回家,看到她没完成书法作业。

都会把她拉起来,直到写完为止。

周末的休息时间,也会替女儿列好详细的计划。

要求女儿必须照计划进行。

在父亲的“规训”下,徐静蕾总是习惯性地听父亲的话。

父亲教训她,她绝对不敢顶嘴。

而且一定觉得是自己的错。

为了更好地教育女儿,徐父会抽出大量的时间。

去书店,一坐就是一天。

不为别的,只为学习世界各国的教育方法。

将这些方法手抄下来,逐字学习。

不得不说,徐父对女儿的教育,绝对是尽心尽力的。

在他的传统观念里,女儿就应该是知书达理、温柔娴静的。

过于严苛的教育,也让徐静蕾从小的理想,就与别人不一样。

“我从小的愿望,就是我爸别管我。”

从女儿口中说出这句话,足以见得徐父的教育方式有多么严苛。

无独有偶,董卿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02

在我们眼中,董卿就是“才女”的最佳代表人物。

她的身上,总有一种李清照的感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气质出尘,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大概就是徐父心中,最理想的女儿该有的样子。

可惜自己的女儿并没有成长成这个样子。

董卿的优秀,源于父亲。

同样痛苦,也源于父亲。

她出生在上海,还是家里的独生女。

在今天看来,“上海”“独生女”。

这两个词组到一起,就等于“无尽的宠爱”。

但董卿的成长,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温暖”。

与徐父不同,董父是个当之无愧的高级知识分子。

复旦大学新闻系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董父小时候家庭并不好。

十几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只剩董父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大字不识,自父亲去世之后。

家里的生活更难了。

那时候,董父每天早上五点,天蒙蒙亮就要起床。

因为住在临海城市,所以一大早要去捕鱼捉虾。

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

卖完之后,赶紧回家吃早饭,上学。

放学之后,还要帮着家里干活。

高中毕业之后,董父对于要选什么大学什么专业,都是一头雾水。

家里也没有能够提供指导的人。

他只能找到老师,参考老师的意见。

老师觉得他文科比较好,就建议他试试复旦的新闻系。

当时的徐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王牌大学的王牌专业。

老师说他合适,他自然就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了。

后来的结果就是真的考上了。

这也更让董父坚定了“事在人为”的理念。

董父认为,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努力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

教育女儿,他也秉承着这个理念。

身为知识分子,对女儿的要求也是同样——多读书。

他对女儿的要求,琐碎且具体。

比如不要老是照镜子。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董父的理念是:

你的模样已经如此了,再照也不会变美,不照也不会变丑。

与其照镜子纠结于外貌,不如将省下的时间用来读书。

为了教育女儿不要过分注重外貌。

董父甚至不让妻子给女儿买新衣服。

就让妻子的旧衣服改改,给女儿穿。

在最爱美的年纪,董卿甚少穿上新衣服。

除了要求女儿多读书,还强制要求她锻炼身体。

注重锻炼,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董父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小孩“奇怪”的自尊心。

小时候她家住在学校旁边,挨着操场。

父亲要求她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千米。

有时候她去跑步的时候,操场上已经有师生在做广播体操了。

相当于她要在师生的注视下,围着操场跑两圈半。

这种难为情的感觉,相信不少人都能感同身受。

董父不仅在学习和身体健康上,对女儿格外严格。

在实践能力上,同样是“铁腕儿”!

娇生惯养,在董父这,从来不存在。

女儿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负责洗家里一日三餐的碗。

从高一开始,直到高三。

每年的寒暑假,别的同学都计划着要去哪里玩。

只有她,要出去兼职。

每次等到快放寒暑假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替她联络兼职。

哪需要清洁工,哪需要服务员。

父亲都给她安排得妥妥的。

一天一块钱,一个月不过赚三十块。

与徐静蕾不同的是,董卿不是一味地“顺从”。

也曾经叛逆过。

父亲一味要求她认真读书,对于她唱歌跳舞这类文艺的事。

十分反感,且非常反对。

但董卿偏偏非常喜欢文艺活动。

为此,她还摔过碗。

不过最终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

小时候的董卿,也疑惑过,不满过。

父亲过于严苛的教育理念,给她以后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03

拥有同样严厉的父亲。

这两位才女长大之后的人生,变得如何了呢?

先说徐静蕾,徐父千方百计想让女儿长成大家闺秀的样子。

但女儿却与理想中的模样,相去甚远。

甚至可以说,截然相反。

在演艺事业上,她是成功的。

但在感情方面,却不敢苟同。

青春靓丽的年纪,爱上大16岁的王朔。

虽然爱情不分年纪,但却有道德底线。

王朔早已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

小徐明知这样,却还是“义无反顾”。

这样莽撞的爱情,实在不值得提倡,也不配得到祝福。

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她甚至公开挑衅原配。

让原配让位,自己好成为“王夫人”。

此举直到今天,都不能被理解和原谅。

徐父原本想要的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谁知女儿却成为了第三者。

直到今天,小徐也没有组成自己的家庭。

小时候过于管控,以至于孩子成年之后。

过分放纵自己,只为了所谓的“自由”。

不知道徐父是否后悔过,对于小时候的女儿太过严厉。

最终适得其反了呢?

不过董卿确实长成了父亲希望的模样。

在我们眼中,她学识丰富,温柔大方。

是央视最优秀的主持人之一。

不主持春晚之后,经常会让观众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她主持的《朗读者》,一度引起全民阅读狂潮。

在常人看来,如此优秀的董卿,一定是非常自信的。

殊不知,她也会经常出现自卑的情绪。

父亲的严厉,深深刻在记忆里。

以至于成年之后,总是会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

不论做什么事,她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

一旦做得跟别人差不多,她就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父母爱子,对其要求严格。

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过分地严苛,对于孩子来说,也会形成一定的“反噬”。

可能最终父母只能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松弛有度,才是教育的真理。

部分信息来源:

《金星秀》|徐静蕾专访2020-1-20

《鲁豫有约》|徐静蕾专访

《面对面》|董卿:永远的成长

《巨星秀》| 20130803 特别节目 董卿 父亲给我力量

《家庭演播室》|董卿

董卿《人生海海》新书发布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