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巴金写信称赞,十几岁的年纪便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
90年代的“天才少女”庞秀玉,曾是红极一时的小作家。
还在上小学的她3年间写了近4万字,参加比赛更是得奖无数。
但时隔多年再次露面的她却成了初中辍学的未婚妈妈。
甚至还在报纸上征婚,寻觅超过50岁的男人养育她的一家。
看似荒诞的结局却真实地发生在了庞秀玉的身上。
人们总将元春省亲当作大观园荒芜的开始。
殊不知贾家的败落隐匿在时代的潮流中,更潜藏在不起眼的抉择之中。
反观“天才少女”庞秀玉的悲惨人生。
她人生的失败不仅仅是初中辍学和21岁未婚生子这些我们肉眼可见的事情造成的。
一:“造神童”时代的悲剧“自古英雄出少年”、“出名要趁早”。
从古至今,时代的氛围始终充斥着对少年天才的狂热追捧。
秦国甘罗十二岁当丞相,汉代专门设立了“童子郎”的官职,唐朝更是在科举考试中特别设立了童子学究科,以便选拔神童。
当时评判神童的标准很单一,就是背书,当着皇帝面背四书五经就能入朝为官。
因此据传言宋朝时,光江西每年就有“几千个”神童缠着给皇帝背书。
皇帝烦得不行,索性直接取消了这项制度,神童在宋朝也就消失了。
而在庞秀玉所处的八十年代,新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无法言说的磨难。
人们迫切地需要树立一些榜样,加上八十年代一些大学开设了“少年班”,大众对天才的崇拜有了更加具体的方向和评判标准。
因此“八九十年代的少年、少女作家,早慧神童”比比皆是。
当时有一干部就曾说过:
“今年我们这儿必须出一个神童。”
这些传言目前不知真假,但足以说明当时的“造神童热”并不是空穴来风。
处在这个时代下的庞秀玉也被时代裹挟着,被媒体吹捧着而失去了本心。
14岁的她就被央视报道为天才少女。
可谓是登上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顶峰,出国访问,拿奖到手软。
庞秀玉曾说:
去日本前后,我简直比电影明星还要红。学校里大家都簇拥着我让我签名,还有很多远道而来的家长带着孩子专门来看我。
那时的她获得了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是天津市作协年纪最小的会员,成为宋庆龄基金会第一批奖学金获奖者。
文学泰斗巴金专门写信鼓励她继续写作,著名教育家雷琼洁也为庞秀玉题词祝贺。
在鲜花和掌声中,十五岁的庞秀玉就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领奖。
如果这些事情都属实,那庞秀玉确实是一个天才少女。
但本该名利双收的庞秀玉,为什么又沦落成需要征婚才能维持生计的未婚母亲呢?
事实的真相是,这些荣誉确实是庞秀玉靠自己的实力亲自得来的。
而她所谓的实力其实是透支了未来的学习能力。
换句话来说,庞秀玉的才能完全是被父亲在她极小的时候以填鸭的方式塑造出来的。
庞秀玉不是天才,而是“人造天才”!
但庞秀玉的父亲却未曾想过,填鸭的方式,即便能塑造现在的“天才少女庞秀玉”,但塑造不出庞秀玉的未来。
二:“拔苗助长”的家庭教育庞秀玉的父亲是一名非常普通的建筑工人,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
因此生活拮据的他仍旧用了很大一笔钱来买书,至今已经有超12000册的藏书。
1979年庞秀玉出生后,他便将自己的梦想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希望通过女儿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书,对于庞秀玉的父亲来说是精神食粮,但对年幼的庞秀玉来说却是牢笼,她曾绝望地说:
“读书对小时候的我来说意味着压力,泰山压顶一般的压力”。
父亲为了庞秀玉能尽早实现自己的梦想,刚牙牙学语的庞秀玉就要开始背古诗,三年级的她每天必须完成2000字的作文。
一旦完不成任务,暴躁的父亲便对庞秀玉拳打脚踢,母亲也为她的遭遇没日没夜地哭。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别人还写不成300字小作文的年纪,庞秀玉已经可以轻松写出2000字的作文。
再大一点,父亲便让她熟读成语词典等,庞秀玉也渐渐能引经据典,甚至写古诗也不在话下。
可细读她的文章,华丽的辞藻太多,反而没有什么深意。
但被名利冲昏大脑的父亲,和毫无选择权利的庞秀玉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女孩身上最大的问题。
仍旧重复着之前的“天才计划”。
就这样同龄人还在嬉戏打闹的年纪,庞秀玉只能夜以继日地伏在桌案前偷偷哭泣。
但随着获奖比赛越来越多,庞秀玉的名气越来越大,她自己也陷入了父亲为她织的“文学梦”。
她沉迷在签售会、演讲、采访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甚至除了语文,其它科目几乎都为零分。
与同学也没有相处的机会,导致她的心智一直没有成熟。
“没有人可以交流,(我)好像生活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罐中,繁华世界看似触手可及,实际却咫尺天涯。”
当她的热度褪去,父亲经常和母亲爆发激烈争吵,不久便和母亲离了婚。
之后母亲也不幸患上了糖尿病,庞秀玉只能辍学在一家小餐馆当服务员来维持生计。
曾有记者问庞秀玉为什么不继续写作,她回复:
“我讨厌把写作和名利扯在一起,它不是换饭吃的一种工具,它在我心目中很神圣......”
但看过她的人生经历,或许也猜得出。
写作对庞秀玉来说是痛苦的源头,唯一的甜头就是年少得到的名和利。
如今27岁的她这样说,大抵是真的“江郎才尽”了。
棍棒下的天才,超前学习,过度开发,父亲“拔苗助长”的教育最终还是毁了庞秀玉。
三:用刀逼人娶自己,20多岁仍不成熟“她现在已经三十二岁,但仍是女中学生打扮,别亮色发卡,穿格子短裙,靴子缀粉色蝴蝶结,称呼大儿子为哥哥,几个孩子叫她小玉。”
《城市快报》采访时,记者眼中32岁的庞秀玉不过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普通女孩儿形象。
在父母离婚后,逃脱父亲控制她本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掌控之下,庞秀玉几乎没有独立做过任何决定。
离开了父亲,她仍旧没有独自在人生重大选择面前做决定的能力,只能任由生活推着她往前走。
去小餐馆打工,结识坏男人,用刀逼人结婚未果,未婚怀孕生子,报纸征婚……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庞秀玉或许也曾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不太对劲。
但就像纪录片《女性贫困》中说的那样:
“女性的贫困并非只是金钱的缺乏,也是信息的缺乏,在这种环境中无法做出真的改善生活的决策。”
父权的压制,再加上庞秀玉自身的不作为同样是毁掉自己的重要因素。
写在最后作为比庞秀玉年纪还小的天才女作家,蒋方舟说:
“我唯一谈得上成功的一点,就是一直在实现自己的可能性。”
而庞秀玉却没有挖掘自己身上的多种可能性。
或许她的文学水准确实不高,但就像孔乙己的长衫一样。
及时放下过去的荣誉,寻找新的出路,才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