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单个文人创作的作品比较少?

铁剑帮看事 2024-11-16 19:32:33

古代文人很多,创作的作品也很多,但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创作的作品却不多。为什么古代文人创作的作品比较少?

在印刷术和造纸术没有出现之前,文人的创作大多停留在口头上,靠人们口耳相传,作品才得以传播。欧洲人会把文学作品写在羊皮上,被称为羊皮卷,其实大多带有宗教性质的文字,却并非真性情的流露。中国的文人会把作品写在竹简、木简上,慢慢流传下来,也具备一定的保存价值,还有的把文学作品写在丝织品上,作为传世的经典保存下来,甚至有的带到了墓穴里面,等考古人员发掘的时候,已经损坏了不少。这样的文学作品由于创作环境不好,写作依托的材质也不尽人意,就没有太多的作品出现。可是,后来出现了印刷术和造纸术,书写工具大大进化,但文人的作品仍然不多。虽然文人群体写的作品并不在少数,但单个的文人创作的作品并不多。看来,文人创作作品比较少,原因并没有在书写工具上,好像有其他的原因。

文人会受到当时皇帝宣扬的思想的影响,并不能随便写作,也不具备太大的言论自由。皇帝要求文人怎样写,文人就要怎样写,或者说皇帝已经确定了某种意识形态,文人就必须要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在这种意识形态规范之内写作,而不能超出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免被治罪。即便是写作历史的史官们,创作起来也仍然要受到意识形态的控制。他们要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当权者讳,而不能依照事实来写。史官会用曲笔写历史,等于委婉地记录历史,而没有实话实说,虽然用了一些写作技巧,但容易给后人造成严重的误解,并不真诚。史官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能真诚地来写,以免被杀头。他们必须要服从权力系统的意志,甚至他们自己就是权力系统内部的一员,不能超出权力系统的控制,也不能做出有损权力系统的事情,当然要维护权力系统的利益了。史官尚且如此,写的历史著作并不多,甚至有的人一辈子只修一部史,却籍籍无名,就更别提文人的创作了。

单个文人写的作品并不多,会受到权力系统的制约,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当然也会受到出版行业的影响,会受到自身思想的限制。古人云:“言多必失。”说话说多了就有犯错的时候,就更别提写的作品多了。写作品多了之后,很容易让人读出其中的漏洞,读出其中的错误,会有损作者的名声。倘若只是构思或语言方面出现了一点小问题,还可以纠正,倘若出现意识形态的错误,被御史弹劾,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反对朝廷的情绪,就很容易被朝廷制裁,被贬官或发配,甚至有人因此身陷囹圄,不得自由,还有的被直接砍头,算是因言获罪的典型。韩愈因为写了《谏迎佛骨表》被贬官,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官,都有因言获罪的意思。相对于普通人写诗文来说,他们的名声更大,写出的作品更容易传播,影响面也更大,更容易引起权力系统的忌惮。出版行业喜欢出版他们的书籍,因为出版他们的书籍可以获利,但也很容易因此受到打压,因为他们因言获罪之后,书籍就会被销毁,而出版商也会因此赔钱。

单个文人能力有限,宁可写少一点,不能写多一点,以免因言获罪。他们个人的创作水平有限,并不能把天地万物都写尽了,也不能把好风景、好人情全都写完,而是挑选自己感触深的来写,算是一种机缘巧合。苏轼写道,“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遇到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可以当成写作素材,但作家要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能和其他作家写的一模一样,如此一来才有存在的价值。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并不容易,需要作长期观察,长期酝酿,甚至写完一部作品之后,一改再改,直到改到自己满意了才会发表,当然不会写出太多的作品。文人只要写作出名了,写的作品越少越值钱,倘若写了很多作品,都拿出来发表,就算是写滥了,也就不值钱了。就好像书法家创作作品,总是写了很多,而拿出去发表的只有有限的几张。文人创作也是如此,可能写了很多实验性的作品,但感觉成熟的只有那么几部,逐渐拿出去发表,而且还要隔一段时间再发表,以期引起读者的注意,还要引发好的市场效应。

古语云“著书都为稻粱谋。”没有哪一个文人不想出版作品赚钱的。他们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要弄得作品比较稀少,弄成“物以稀为贵”的架势,才可以烘托自己的文名,甚至可以炒作自己的作品。很多文人整天喝酒做诗,优游卒岁,无所事事,弄的作品并不多,但名气很大,主要还是写诗互相酬唱赠答,在文人圈子里流传,互相吹捧,也就弄得名气很大了。其实他们大多比较懒惰,并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失去了用文笔探索世界的勇气,当然不可能产生太多的作品。看看现在的网络小说家是如何写作的,就知道古代作家大多比较懒惰了。网络小说家可以日更1万多字,甚至有的能日更2—3万字,说明创作力是很强大的,当然也有很多没有什么才情的文字发表出来,却不能吸引读者,当然也就庸俗了。古人用文言文写诗作词,用文言文写文章,本身会受到文言文的限制,也会受到文体的限制。文言文言约义丰,如果写太多,就会造成语义的重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诗词或散文都要求语言精炼而不能弄成大白话,当然文体会限制作家的创作。作家不会创作出大量的诗词或散文,以免造成内容或语言方面的重复,也就贻笑大方了。

古代作家大多属于知识精英,有的还有官位,并不会为生计发愁,没事的时候才会搞一搞文学创作,当然也没把文学创作太当回事,因为并没指望靠作品吃饭。到了明清时期,白话小说蔚为大观,因为当时出版业繁荣了,纸张也普及了,很多民间的文人没有官职,不能靠俸禄吃饭,就要靠写作吃饭,当然就会写出文字量很大的长篇小说了。但这样的文人一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只有有限的几部,并不会太多。文人要受到权力系统的限制,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受到自身才气的制约,当然不会写出太多的作品。倘若放到现在,早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