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港珠澳大桥”建成,李嘉诚当年曾反对:我会因此损失惨重

金兔历史 2025-01-21 17:54:50

东方,一座千亿工程奇迹横跨珠江口,将两个特别行政区与一个繁荣的经济特区紧密相连。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2018年建于东方,刷新工程界纪录,同时重塑区域经济地图。

然而,这座大桥背后隐藏着一段几近遗忘的历史及围绕巨大利益展开的激烈争论。

数十年前,大桥仅为蓝图时便争议不断,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巨头之一,坚决反对该项目,其激烈反应的原因引人探究。

【胡应湘的超前设想与香港的顾虑】

1983年某工作日,胡应湘在香港办公室,与下属围坐大型会议桌旁,专注讨论。

桌上摆满图纸与文件,中心是珠三角详图。胡应湘立于图前,指香港与珠海间伶仃洋,提出构想:建大桥横跨伶仃洋,联结香港与大陆。

他说明此桥梁能增进交通便捷,推动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并助力构建高效的环状高速路网。

会议室内,胡应湘团队就建桥提议展开低声讨论,涉及设计、成本、施工难度及环境影响。有成员提及国外类似工程,寻求可行性参考。

胡应湘向珠海政府提出设想,望获支持。珠海方面对此提议感兴趣,认为能为珠海及珠三角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珠海政府正式向香港方面提交合作意向书,旨在携手推进该项目。

然而,该提议遭香港总督彭定康迅速拒绝。他在致珠海政府的信中称,港澳未回归,港陆政治经济关系复杂,现不宜推进跨境基础设施项目。

彭定康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经济独立性的忧虑,并指出此类大型项目可能伴随的政治风险。

胡应湘得悉回复后虽感失望,但未放弃设想。他转而通过商业途径,积极寻找其他支持该项目的方式。

胡应湘联络了多位香港企业家,旨在争取更多本地企业家的支持,以增强自身力量。

他们多次举办非正式商业晚宴,邀请香港及珠三角商界人士,展示桥梁项目的经济潜力与区域发展蓝图。

胡应湘亦通过媒体提升公众对桥梁项目的认知,接受香港主流媒体采访,阐述建桥的长远益处,并着重指出其对深化港内地经济合作的关键作用。

胡应湘团队虽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推动项目,但因当时政治经济环境复杂且港澳未回归,大桥设想最终未能实现。

【香港商界的反对声音】

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后,伶仃洋大桥的建设计划再次受到重视。

此期,胡应湘重提大桥建设设想,并多次公开表态愿出资,旨在加速大桥项目的推进。

为推动计划,胡应湘与珠海市政府重启沟通协调,双方共办项目启动大会,邀请粤港澳政府官员、企业家及工程专家参会。

会议展示了详细项目报告,涵盖桥梁设计、预计成本、建设时间及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时,香港另一位商业巨头李嘉诚受邀参与讨论,其商业帝国涉及酒店、房地产、金融及港口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厚根基。

港口业务是他商业帝国的关键盈利部分。其高度依赖地理优势与交通便捷,大桥建设或改变区域物流交通,影响港口运营效率与收益。

会议上,李嘉诚表示担忧大桥建设计划,指出大桥虽促交通便捷与区域连接,却或冲击港口业务,尤其是其控制的港口。

李嘉诚指出,需深入评估该基础设施项目对现行商业模式的影响,尤其关注其对香港港口业务未来可能产生的长远效应。

海运业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关键部分,其大部分收入源自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及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地位。

大桥建设预计将改变货运路线,更多货物或选陆路及便捷桥梁运输,这可能降低香港港口的吞吐量。

胡应湘为推进大桥项目,单方承诺资金,并积极联络其他香港富豪,意图汇聚更多资金和资源,携手推进这一战略项目。

他联络房地产、金融及零售界知名企业家,多次召开会议与私人聚会,详尽阐述大桥项目的经济收益及对珠三角地区的正面作用。

聚会时,胡应湘详细展示了大桥建设的规划及预期经济回报。

他指出,大桥将增强珠三角交通联通,吸引国际投资,进而提升区域商业活力与竞争力。

前瞻性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区内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胡应湘虽频强调大桥的正面效应,李嘉诚对此项目仍存保留。他多次会议中表达了对未来海运业务或将面临挑战与风险的担忧。

李嘉诚在处理新交通结构与现有海运业务间的利益冲突时,表现出极高的谨慎态度,力求两者间达到平衡。

胡应湘为解李嘉诚之忧,建议补偿措施与策略调整,包括设专项基金扶助海运企业,大桥两端建物流仓储中心,利用交通优势开拓新物流路线,提升货物处理效率。

胡应湘建议加强港穗科技及信息技术合作,发挥香港优势,开发新商业模式与服务,以应对传统港口业务可能出现的下滑趋势。

他利用具体解决方案与前瞻性战略布局,旨在说服李嘉诚及业界领袖,携手支持大桥项目。

胡应湘虽多方努力并争取到众多支持,但李嘉诚对大桥建设的潜在影响保持高度警觉,始终未松口同意。

【政府介入与项目推进】

1997年香港、1999年澳门回归后,跨海大桥构想获新动力,政府支持让这一梦想再度成真。

此桥梁建设不仅是交通项目,更是区域一体化关键一步,标志着粤港澳三地政治、经济及社会合作将更加紧密。

2008年,21世纪后,中央政府对该项目支持力度大增。鉴于近年内外环境变化,政府决定采取直接措施,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中央政府宣布主导该项目融资与建设,总投资预估达150亿人民币。

该决定经多方考量后制定,旨在政府直接介入加速项目进程,并降低可能出现的商业与政治冲突。

为落实决策,国家将直投50亿元,粤港澳共担100亿元投资。此资金配置彰显中央对项目重视,也支持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一体化进程。

三地政府项目机构通过多种方式筹措剩余资金,包括地方政府预算安排、特定投资基金及民间资本参与等。

资金安排明确后,项目步入实质建设期。建设单位着手地质勘探、环境评估,并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这些准备工作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涵盖多专业领域和技术难题,需保证工程设计符合安全标准,且能应对该地区复杂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工程实施面临巨大挑战。港珠澳大桥设计涵盖大桥、人工岛及隧道,构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施工单位需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并兼顾工期与成本。项目实施时,应保护周边环境,避免对珠江口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为有效管理跨区域大型项目,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成立了项目管理机构,共同参与其中。

该机构负责项目日常协调监督,并处理跨境管理中涉及的法律与行政问题。

机构成员含三地政府官员、工程专家及法律顾问,他们齐心协作,保障项目按期推进,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和挑战。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意义】

港珠澳大桥经多年筹划建设,于2018年以千亿耗资正式通车,圆满达成一项重大工程成就。

这座桥梁长约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的建成不仅是技术突破,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重要标志。

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融合多项创新技术,攻克众多工程难题,主体由桥梁、人工岛及世界最长海底隧道之一等多部分组成。

这些元素的融合彰显了卓越的工程技术实力,涵盖复杂地质的深海桩基施工与强海流中建造大型人工岛的能力。

大桥建设中运用了高强度钢材与特制混凝土,旨在增强其承受极端天气如台风及抵御高盐腐蚀环境的能力。

工程完成考验团队计算与实施能力,设计、选材至施工细节,均需严格遵守安全标准,确保每个环节均达标。

大桥通车仪式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众多政要及公众人物出席这一标志性盛事。

通车首日,数千车辆首行于连接港珠澳的巨型桥梁,民众直观感受其便捷与实用。

大桥运营后,三地旅行时间由三小时以上缩短至30分钟左右,显著提升了跨境交通与日常通勤的便利性。

这促进了区域内人员流动,加速了货物交换与经济活动,有力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2.25年的较量,出自《新中国超级工程》编委会所著《振兴中华的雄师伟业》一书,该书于2013年出版。

3.港澳珠大桥激战纪实,载于《经济月刊》2003年9月刊,记录了大桥建设的激烈场景与关键进程。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