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十年,却给钓鱼人“大开绿灯”!此举背后有何深意?

雯雯说事 2024-11-15 14:10:48

自2020年起,长江迎来了十年禁渔期,一场旨在恢复母亲河生态的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禁渔4年多来,有一个群体被特别“大开绿灯”——那就是广大的钓鱼爱好者。在长江沿线,除了江苏、安徽等少数几个地方之外,剩余省份大都对休闲垂钓网开一面,这一决定让钓鱼爱好者欢呼不已。

要知道,为了禁渔,我们国家是下了决心的,数十万渔民全部上岸,单单是这一点,就要有巨大的投入。既然如此下血本,对于钓鱼人,为何却单独留了一个口子,这不禁让人好奇,此举背后的深意究竟何在?

直到如今,很多人仍旧不太理解。特别是一些渔民,认为他们捕鱼是为了生计,这些垂钓者只是为了娱乐,两者为何区别对待?

说直白一点,二者之间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长江流域自然水域当中,鱼类都是靠自然生态繁衍生息,不像养殖鱼塘那样,产量有保障。捕鱼的人从来都是只管捕捞,不去投喂,久而久之会导致鱼类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钓鱼,恰恰相反。

他们在垂钓之前,先要选好位置进行打窝。在钓鱼圈,常流传“钓鱼不打窝,钓得也不多”这句顺口溜。

但就算打了窝料,真能钓上来鱼吗?不尽然。

据一项统计表明,每个钓鱼人,一年时间内平均要向自然水域中投放100公斤饵料,这些投放下去的食物,对鱼类来说可是口粮,间接养活了无数鱼类,尤其是白条、麦穗、鳑鲏等垂钓者看不上的小鱼,每次总是吃得饱饱的。

投下100公斤饵料,能钓上来的鱼,可能不到10公斤。也就是说,用10斤粮食,可能换来一斤鱼,这个数据,要远低于养殖业中的投入产出比。

说得再直白一点,这么多垂钓爱好者,除了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上岸”之外,大部分都是喂鱼专业户。长江沿线至少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钓鱼爱好者,如果把这些人赶走了,谁来喂鱼?这本账正常人都能算明白,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把钓鱼人赶走。

自然水域的鱼类,需要他们源源不断提供的饵料。如果长江流域按照500万垂钓者来算,平均每人每年投放20公斤饵料(往少了算),算下来就是10万吨。

按照每1.6斤饲料养一斤鱼来估算,这些钓鱼佬每年间接养活的鱼类数量,可达12.5万吨。

这个数字,甚至超出了禁渔之前长江流域的年捕捞量。要知道,在2020年之前,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已降至10万吨左右。

当然,在垂钓过程中,钓鱼爱好者们会钓获一定数量的鱼,但这和依靠他们的饵料成长起来的鱼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但凡懂一点科学道理的人,都不会拿休闲垂钓说事,反而要大力鼓励垂钓才对。

钓鱼爱好者的这一壮举,不但救活了鱼类,而且盘活了整个休闲垂钓产业链。鱼竿、遮阳伞、抄网、各种支架、鱼饵、窝料等垂钓装备销量大增,为相关工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从业人员。同时,垂钓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带动了周边旅游、餐饮等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钓鱼爱好者们在喂饱鱼类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只要是懂经济规律的人,都不可能去阻拦垂钓爱好者。这一点,湖北武汉市一个典型。闲着没事的时候,可以到长江边转一转,在一些网红钓点,几乎每隔2-3米都坐着一个钓鱼人,野外垂钓大军的数量,密密麻麻让人震撼。

得益于此,整个湖北的钓鱼产业发展相当顺利。举一个例子,以做鱼饵出名的“老鬼”——易哲,每年生产的鱼饵超过15万吨,这些鱼饵最后到哪里了?大多数都是被钓鱼爱好者们投到自然水域中了。

而且,这仅仅是“老鬼”一家的产量,如果再加上其他鱼饵厂产出的饵料,数量真的难以想象。

因此,从生态角度来看,钓鱼人的“喂鱼”之举确实对长江中的鱼类种群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经济角度来看,允许钓鱼人垂钓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以,聪明的人欢迎钓鱼人还来不及,哪里会禁止钓鱼呢!

当然,给钓鱼人“开绿灯”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于休闲垂钓,相关部门也定了不少规矩,只要遵守“一人一竿、一线、一钩”的原则,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尽情钓鱼。

与此同时,钓鱼人的存在还起到了一种“生物人工智能摄像头”的作用,他们遍布长江沿岸,一旦发现非法捕捞行为,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形成威慑,成为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力量。

有这么多好处!谁还要驱走钓鱼人?极个别不让钓鱼的地方,简直是没把这本账算明白啊!

2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