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还在读书时,对《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的一个栏目印象深刻,这个栏目叫“逝者”,有些“要为天下哭先生”的况味。2018临近年底,武侠小说大家、一代报人金庸和他的亿万粉丝相忘于江湖。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死亡未必有多可怕,但大师落幕的同时,很多不可言传、不可身教的事物,连同一段侠骨风流的时代,似乎也会永远消逝去。
没有一种精神图腾可以千秋万载,80后的情感,在90后看来就突兀而遥远。至少在我身边,已经鲜有年轻人读金古梁温了。
人人眷恋自身所处的时代,尤其在失去之后。千丝万缕、千头万绪,都是自己心底独有的芳华。你可以喜欢盛唐气象、宋代风流,也可以赞叹蒙古铁骑的赫赫武功,时代无所谓高低,精神图腾亦如此。但总有些价值之物,能够穿透岁月烟尘,放射出永久的光华。
众人痛惜查氏离去,一方面是感喟于他构建了一个快意恩仇、不平则鸣、侠肝义胆的奇妙世界,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从此世间无江湖;另一方面,也痛惜一代人杰终敌不过时间,大师去矣无人启后,我们离“精神文化上的中国”更远了一些。
金庸:一代报人江湖远
金庸曾自言:“中国文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血管中流着的血,永远分不开的”。此言不虚,金庸之所以成为金庸,半缘禀赋半缘家学。他出自浙江海宁望族査家,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共出了22个进士,康熙年间更创造了“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查氏宗祠至今还有康熙皇帝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康、雍两朝是查家第一个巅峰期, 查伊璜、查慎行、查嗣庭、查升,于当时全国文坛学苑画界均属第一流人物。
其后的二十世纪,查家再度开枝散叶,为中国文化贡献出查良镛、查良铮两位大师级作家,分别代表了现代诗歌与小说的最高成就,铮镛交响,可谓家族又一高峰期。其间有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鑑等从事于政界商海者,亦有钱学森、徐志摩、琼瑶、蒋百里等远近姻亲赫然在列,亦为查家平添光彩。
在中国向来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现在亦有俗语说“富不过三代”。放在查氏家族史上,抛却物质财富,代代均有青史留名之辈,可谓难得的奇迹。“江南有数人家”未必是要权倾朝野,更因他们曾经与时代共振,留下迄今难以磨灭的精神印迹,可足传承。
从传承的维度看,曾国藩家族也十足令人惊叹。
湖南湘乡曾家是中国近代史绕不过的一脉。自晚清名臣曾国藩起,“国、纪、广、昭”四代均有不俗人物问世。曾国藩为晚清扭转乾坤,以卓越战功和道德人格平步青云,官至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其九弟曾国荃同样战功卓著,位极人臣。
此后的“纪”字辈和“广”字辈,也有外交家曾纪泽、化学家曾广锜等名噪一时。
及“昭”字辈,曾国藩二弟曾国璜的曾孙七人均有所成。七兄妹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西南联大、北平协和医学院等名校留下足迹。其中声名最大者是曾任北大教务长的著名化学家曾昭抡。曾家藏书巨富,曾昭抡幼时就在家中号称超过30万册的藏书楼中度过,是谓传承之功。
曾国藩虽崇尚功名,但更重视修身齐家之道。名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就是他写给九弟曾国荃之作,曾氏家族的脚踏实地、明智奋发可见一斑。曾国藩家书中尝提及:“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有盛必有衰…应常作家中无官之想,则福泽悠久…。”
曾氏后人为官者少,更多凭借一技之长在数学、化学、教育、考古、艺术等领域安身立命,人才辈出,屡世不斩。1949年开国大典,曾国荃第五代孙曾宪植作为宋庆龄的秘书登上天安门城楼,她的丈夫便是开国元帅叶剑英。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与山阴俞氏家族联姻,则又是另一段传奇故事的开启了。
二
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不在权势财富,亦在这精神世界的代代传承里。上世纪初,不少学术大师们以言传身教,举传承之火,令中华文化不衰。
梁启超是其中翘楚。梁有三位公子。长子思成、次子思永、三子思忠,后分别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西点军校。其中梁思成更成为新中国初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学家。
梁思成与建筑结缘有两个原因:其一,梁启超安排,是为了让当时不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可以说,若无梁启超的鼓励和感召,就没有梁思成后来的建筑成就;其二,得益于林徽因的启示。梁曾说: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1927年,梁思成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31年,梁思成学成归国后,旋即加入中国第一家建筑学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从那一刻起,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古建筑史学开拓者、文物建筑和历史名城保护的先驱之路开始了。
佛光寺 梁思成手稿
中国营造学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创始人是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朱启钤。朱氏1917年在江南图书馆偶得一部湮没日久、由宋代建筑学家李诫创作的《营造法式》抄本。此书编成于1100年,镂版印刷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朱惊为秘籍,两次出资刊行,引发学术界瞩目。朱对营造学的兴趣愈发浓厚,在1930年自筹资金发起营造学社这一影响了几代人的学术团体。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大留学期间,梁启超就曾寄去过此书。在当时的学术界,中国古建筑科学研究是一块尚未开拓的荒原,而《营造法式》更被视为“天书”,即使是建筑系学生梁思成也是不知其所云。
当时的欧洲,梁思成发现,西方学者对欧洲古建筑的记录、测绘和研究已经非常透彻深入,由西及中,梁、林二人眼界渐开,找到了毕生的奋斗目标。后梁、林得子,取名从诫,就是对《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的致敬。
三
无数人曾感怀那个大师辈出的流金岁月,它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更因年代久远而披上一层理想的光环,引无数后来人凭吊、怀缅、致敬。作家岳南在其《南渡北归》三部曲中写道: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曾有人说,历史往往只会留下两样东西,一个是书本,一个是庞大的建筑。对今人而言,继往圣之绝学、站在前人肩膀上终归是有意义的事业。
2018年秋天,素以狂飙突进形象示人的融创中国举办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布会——“总有心意传中国”。融创中国行政总裁汪孟德罕见地出场,“我最愿意参加产品发布会。”他说:“产品是企业最根本的东西,是融创值得聚焦一心一意去做的。”
不知不觉间,名动江湖的收购之王正在成为融创的过去式,融创更希望以突出的产品力成为地产下半场的话事人。
十月份的这场发布会上,融创三大中式产品线齐齐亮相:桃花源系、雅颂系、宜和系,融创希望以最直接的方式向传统和经典致敬。
苏州桃花源实景
其中,桃花源系源生于明清风格,目前已经有名震天下的苏州桃花源等成熟产品,以“东方瑰宝,世界桃源”为理念,汲取纯正中国建筑灵韵,一山一石一园林,一花一木一光影,以传达千年的中国文人精神;
雅颂系脱胎于“中国审美造极之世”宋朝,以精雅的宋式艺术美学为范本,传承并转译宋代建筑语言,重塑经典生活美学;
宜和系则是对中国文化中创新基因的发挥。以“传统精神,当代表达”为内核,即在尊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融入具有国际化意识的审美潮流,引领时代的空间、形式、材料、工艺,表达东方美学之神韵,构筑新时代中国人居范本。
懂得来路才能知晓去处。融创对中式产品的用心,不仅是对地产行业的有益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塑和致敬。融创目前投入大量精力,对古建筑和古村落进行修缮和保护,2018年成立的融创公益基金会聚集的三大领域之一,即为“古建保护”。这让人想起遥远的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考察发现“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后被证实为现存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在山河破碎中为中国古建筑界带来精神慰藉。80年后,融创对传统的发掘和传承如出一辙。
汪孟德说,中式产品最难做,成本高,工艺复杂,很多企业第一时间pass掉。但融创持续做6、7年,下了很多功夫。一直在投入,提升。他曾经去武汉大学考察,很有感触,武大不少建筑将中式和西方技术结合,令人震撼。“但再往后走,新的中式产品不再出现了。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少,成了文物。黛瓦白墙,飞檐屋阁,都没有了,好的东西应该延续,可能再过20年就没了。”
融创中国行政总裁 汪孟德
从传承文化的角度,从商业价值的角度,融创始终在探索。自2012年苏州桃花源起,融创的中式产品已进入30个城市,落地42个项目,全面覆盖融创八大区域。“这些产品是传统精神的当代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绿城曾经的御用设计师、gad总设计师蒋愈说。它们蕴于文化,成于时代,每一处技艺细节,都是连接文化的路径。
正如科技世界不停探索,最终带来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它改变时代进程,改变生活方式;而商业世界的探索则不一定始终望着前方,身后亦有广阔道路。从功利的角度讲,融创面对的是一片产品的新蓝海。
很多人都想抓住风口,预测未来,以图卡入身位,他们迫切地追逐变化的东西,但商业的本质未必就是时尚。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我觉得思考什么是不变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什么不会变,当然是本质……你需要将你的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这些不变的,是谓经典。经典不曾被湮没,总有心意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