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争霸赛下半场:从产量到生态,谁将问鼎第一城

环球零谈谈 2024-11-29 04:29:01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撰文 | 王磊明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310篇原创

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

年度1000万辆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这一重要节点,代表国家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元化政策支持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彻底摆脱被制约的现实,在规模、纵深以及系统整合的组织效率方面,走在了全球市场前列。

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一座座传统汽车之城的洗牌和“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崛起和嬗变。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轮流坐庄:2021年,上海以63.2万辆遥遥领先;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以101.52万辆险胜上海(98.86万辆);2023年,深圳翻倍增长,以178.6万辆的绝对优势独占鳌头。

2024年1-9月,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8.1%,达到182.9万辆,年产量超过200万辆问题不大,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门槛也从2021年的50万辆、2022年的100万辆、2023年的150万辆升到了2024年的200万辆。

除了这几座城市外,郑州、重庆、合肥、长沙等城市也在“新能源汽车之城“投下了大赌注,希望能争得一席之地。

今年前三季度,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6.1万辆,同比增长901.9%,预计全年接近70万辆,提出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量59.4万辆,同比增长1.3倍,全年有望突破100万辆,一直都怀有重返“中国汽车第一城”的梦想。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92.7万辆,10月21日达到100万辆,全年预计突破130万辆,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

但是,新能源汽车之城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除了产量,汽车生态和基础设施也成为重要竞争因素。作为曾经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上位有何秘诀?从羡慕“第一城”、追赶“第一城”到成为“第一城”,哪些城市又最具潜力?

01

新能源汽车的“四股力量”

整车是汽车产业的“带头大哥”,前有一汽、东风、长安、五菱、广汽、北汽,分别造就了长春、武汉、重庆、柳州、广州、北京等“汽车城”的辉煌;今有比亚迪、特斯拉、吉利、蔚来、理想,成就了深圳、上海、西安、合肥、常州等“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荣耀。

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作者绘表

新能源整车大致可分为四股力量:一是外资巨头,如特斯拉、大众;二是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吉利;三是造车新势力,如蔚来、理想;四是新崛起的华为汽车圈,如赛力斯(问界)、奇瑞(智界)、北汽(享界)、江淮(傲界)。

这四股力量都有重塑榜单的本事,可以说,“新能源汽车之城”看似城市之争,实则是背后的企业之争。上海有特斯拉和上汽、广州有广汽和小鹏、重庆有长安和赛力斯、柳州有五菱,其余七城的排序则主要看比亚迪。

相应地,城市也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拥有四股力量的“全满贯”,如合肥汇聚了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江淮、安凯等六家整车企业;

二是拥有三股力量的“大满贯”,如上海集聚了特斯拉、上汽、蔚来、智己等;

三是拥有两股力量,如常州拥有理想、比亚迪等;

四是拥有一股力量,如西安拥有比亚迪、吉利等。

只有一股力量也可以很强,如深圳、西安都是TOP3;拥有多股力量想象空间更大,受车企产能调整或转移的影响较小。

02

“车零协同”的产业生态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看数量,更看质量,也就是车零协同的产业生态。

动力电池之于新能源汽车犹如发动机之于燃油车,成本占比约40%,拥有32个主要产业环节,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动力电池产业发达的城市,天然具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设条件,也使其成色更足。

深圳是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走的就是“以电池为基础,不断拓展上下游,形成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之路,培育出格林美(前驱体)、德方纳米(正极)、贝特瑞(负极)、新宙邦(电解液)、星源材质(隔膜)、欣旺达、比克、雄韬股份、比亚迪等企业,电池材料产值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达4000亿元。

榜上有名的长沙市、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也“非同小可”。

长沙从电池材料出发,构建起“材料-电池-整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南大学的矿冶、材料专业国际一流,被誉为“锂电界的黄埔军校”。

依托产学研优势,长沙集聚了永杉锂业(锂盐)、中伟(前驱体)、长远锂科(正极)、巴斯夫杉杉(正极)、中科星城(负极)、长园中锂(隔膜)、法恩莱特(电解液)、邦普(电池回收)等骨干企业,吸引弗迪电池、比亚迪等下游企业落地,电池材料产值11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值达1600亿元。

注: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作者绘表

常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则始于动力电池。2015年,常州投入28亿引进中航锂电,留下了一段“化腐朽为神奇”的佳话;2016年,宁德时代落地常州,上演了一出相互成就的好戏。同年,常州为理想汽车投资7.8亿元,这早于2020年广州投资小鹏及合肥投资蔚来。如今,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产销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出货量全国第一,产值达1777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67.8万辆,同比翻了一倍,出口量增长165倍,产值达1400亿元。

03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电动汽车代表着现在,智能网联汽车则预示着未来,是“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必然抢占的制高点。

2010年以来,上海、重庆、广州先后登顶“中国汽车第一城”。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角逐中渐落下风,常怀重返巅峰之念。作为汽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智能网联汽车代表着新质生产力,也是新的决胜关键,自然成为昔日“中国汽车第一城”最好的“登云梯”。

上海是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是智能网联的先行者。

2016年6月,由工信部批准的国内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投入运营;2018年3月,全国首批3张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在上海发放。2022年8月,《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L2级)和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L3级)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重庆提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重返“第一城”成为夙愿。

在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方面,重庆几乎与上海同步。就在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投入运营的2016年,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重庆)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开放;也是在上海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2022年8月,《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2023年,重庆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之首;2024年,重庆提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04

“超充之城”竞放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竞逐,不仅看生产(产量),还要看推广(保有量)。生产比的是产业生态,推广的关键则是基础设施配套。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建成充电基础设施约859.6万台,整体车桩比达到2.37:1。

上海2023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早在2022年1月就提出了“车桩比不高于2:1”的目标。

广州是第一个提出打造“超充之都”的城市。2022年9月,《广州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提出到2024年,“一快一慢、有序充电”的充换电服务体系和“超充之都”基本建成。

深圳2023年6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充之城”。一年之后,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8万辆,在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中占比超四分之一,居世界前列;同时,深圳也是全国首个实现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数量、充电桩数量超过加油桩数量的城市。

此外,郑州2023年7月提出打造“超充之城”、重庆2024年8月提出建设“便捷超充之城”,瞄准的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犹如下一盘象棋,整车是稳坐中军的“将/帅”,决定着胜负;动力电池是“车”,往前可以“攻城拔寨”,壮大产业规模,往后可以“运粮载兵”,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智能网联是“马”,踩准时代“风口”,实现产业能级跳跃式发展;充电设施是“相”,推动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既是整车企业之争,又是产业生态之争,还是基建配套之争,只有不断加宽加深“护城河”,方能在群雄逐鹿中拔得头筹。

作者简介:王磊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

参考资料:

[1] 顶端新闻. 新能源汽车赛道竞逐,郑州如何打造“第一城”?

[2] 洛阳政研与改革.中航锂电改革发展经验对我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

[3] 盖世汽车.新晋“万亿之城”剑指“新能源之都”—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展研究(常州篇).

[4] 车路云50人.在智能网联汽车浪潮中领先的上海,如何抢占车路云试点先机?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