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自卑、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做

艾玲知识 2024-10-24 09:00:40

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01高敏感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偏低

如果你家孩子对别人的评价、脸色很敏感,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担心达不到,不敢尝试,不管你怎样肯定、鼓励,他们总是习惯否定自己,即便他已经足够好了,认为“我不够好,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这些表现,心理学称之为自我价值感低。

女儿曾分享大学同宿舍的一位舍友。

舍友每次考试前寝食难安,总担心自己考不好。考完了,感觉自己考得很烂,焦虑到大哭。结果成绩出来,成绩总是好到没有朋友。女儿说,开始时遇到她焦虑吐槽,大家还安慰她,后来没有人愿意安慰她,觉得她太虚伪,太矫情。

年初考研,舍友报了一个普通高校,毫无悬念被录取。而同宿舍成绩不如她的几个同学被知名高校录取。

女儿这位舍友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自我价值感低。

02什么是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的自我认可程度。

自我价值感强的孩子,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遇到问题,面对挑战,客观衡量后,勇敢面对,也勇于接受失败。通常表现出自信、自尊和自强。

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人喜欢,不够重要,遇到挑战,退缩逃避,或者浅尝辄止,很快就得出“我不行”的评价,更加自卑,自暴自弃。

因为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不能很认可自己,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外界对其评价高,认可时,他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觉得自己是好的,会表现出真诚且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乐观自信。

当外界的评价是负面的,消极的,他们就会自我加工,会贬低自己,对于生活很恐惧,觉得自己无能,面对挑战就会逃避退缩。

责怪自己的同时,也很容易加罪于他人,将自己的过错推卸于他人,都是别人的错。比如那位妈妈提到自己的孩子,觉得班里的同学不够友好,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内涵”自己。

03这样的孩子怎么了

首先,小时候家长打压、忽视、比较,孩子的需求,孩子感受不到尊重和爱。

如果家长经常性地忽视孩子,拒绝孩子,态度粗暴,阻止孩子的情绪表达,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内心充满恐惧和不安,从而怀疑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比如,孩子有话想跟妈妈说,妈妈正忙,简单粗暴地把孩子推到一边:“没看见我正忙着的吗?”

再比如:孩子因为某件事伤心地哭了,家长觉得烦,制止孩子:“有什么好哭的!再哭我把你关门外去。”

还有一种就是比较。当孩子做得不好时,妈妈会说:“你咋就这么笨?你看那谁谁……”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就产生了。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自然也不会尊重和重视自己,他们从父母的眼神和表现中,自动解读为:我不够好,父母不喜欢我。

第二个原因是父母期待过高,孩子习得性无助。

每个孩子的降生,都给父母带来了希望。父母看着一张白纸样的孩子,会心心念念绘制自己的蓝图。希望孩子将来如何如何。这些美好的期待,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无形的压力。

美国电影《黑天鹅》中,主角搭理波特曼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从小练习芭蕾舞,母亲曾经也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因为意外怀孕后不得不终止了梦想。所以,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成为一名首席的芭蕾舞者。

母亲总是不满于女儿的一切,常常贬低、攻击女儿,包括凌乱的房间,每个动作的协调、进食标准,交男朋友的条件等。

已经非常优秀的塔里波特曼,当机会来了,她感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陷入到自我怀疑和混乱中,因为追求完美,迷失了自己。

最近几年流行一个说法叫“三高家长”,即“高期待”“高焦虑”“高控制”。家长内心若放不下自己的梦想,长期的苛责、高标准、严要求,孩子很难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他会感觉自己本身是没有被接纳的,只有外在表现好了,自己才有价值、值得被爱。

一个没有自我认同的孩子,很难主动面对挑战,很容易被外面的风吹草动淹没。

04家长这么做,给孩子足够的底气和力量

第一点,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安全感。

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让孩子觉得有情绪是正常的,愉快开心是正常的,害怕和恐惧是也正常的。

平时在孩子伤心难过时,我们会很关心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也愿意听他们分享。但是,感觉孩子心情好,会觉得回不回应,关系不大。

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了好消息也需要有人分享。有句话说:快乐跟人分享,变成双倍快乐;痛苦有人分享,就减轻了一半。

所以,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共情他的难过伤心,能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不管是好的坏的,让孩子跟你更亲近,给孩子安全感,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点,懂得放手,让孩子拥有说了算的权利。

懂得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就在刚刚,接到一个家长电话,说高二的孩子因为要染个黄色的头发,妈妈不愿意跟孩子发生了激烈冲突,孩子离家出走。问我该怎么办?我说找回来了跟孩子道歉呀,他都十七岁了,如果连自己的发型都做不了主,还能体验到活着的乐趣不?

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小,很多事情都替孩子做决定。比如,报什么辅导班,穿什么衣服,发型,事无巨细都要过问。

其实,每个孩子都想拥有“我说了算”的权利,当孩子体验到“我说了算”,才拥有主动进步的动力。才有跌倒了想要爬起来的决心。

所以,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学会自我决策,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哪怕孩子失败,犯错,家长也能看到孩子的正向动机,肯定和引导。孩子感觉自己做的一点点小事被看见,就有了力量感和掌控感,愿意做得更多。

第三点,孩子能量低时提供无形的支持。

如果孩子处于情绪低谷,我们给孩子加油鼓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并且孩子也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的处境和心境。

提供无形的帮助,比如,默默陪伴对方坐会儿,让对方感觉有支持而不是压力。

第四点,软化语言表达。

青春期的孩子压力特别大,情绪也较敏感。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孩子会过度负向解读,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所以,父母跟孩子说话时,用平和、清晰且正向语言,孩子会感到父母对他是真正的尊重和关心。而责备攻击的语气,会增加情绪成本。即使你说得都对,对方也很难接受。

优秀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当家长能给孩子提供稳定情绪,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他会有足够的能量应对外界的暴风骤雨。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