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增九)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为何能在唐朝考科举做官

惊心探索古今 2024-11-20 06:26:35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朝代,尤其是唐玄宗执政的开元年间,被世人称之为“开元盛世”,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时代。在此期间唐朝官民创造了非常辉煌的社会繁荣和文化传奇,也成为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唐朝周围的国家纷纷选拔优秀的官宦子弟到唐朝学习,日本的遣唐使便是其中的典型。在这些遣唐使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阿倍仲麻吕。他不仅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日本历史中绕不开的存在。阿倍仲麻吕十九岁来唐朝,在唐朝科举做官数十年,最后在唐朝入土为安,成为一代传奇。

作为唐朝与日本外交的标志性人物,阿倍仲麻吕成为当今与日和平友好者所崇拜的对象。对于阿倍仲麻吕在唐朝所获得的优待,尤其是他在唐朝科举做官多年,还与王维、李白等唐朝名人的交往,被认为是与日外交的典范。很多人用这种现象来标榜唐朝的自信和包容,认为这是唐朝作为世界性大帝国的庞大胸怀。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从唐朝的史书来看,这种说法明显是给自己贴金的表现。阿倍仲麻吕作为日本遣唐使能在唐朝深度的参与政治,实际上恰好表现出唐朝内部矛盾重重和不自信的根源。

阿倍仲麻吕的全名叫做阿倍朝臣仲麻吕,也叫朝臣仲满,出身于日本奈良的贵族家庭。他的家庭环境非常优渥,父亲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位上。因为当时唐朝的繁荣和强大,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十九岁的阿倍仲麻吕便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他不叫这个名字,按照日本的叫法应该是阿倍仲麿,这个麿在日本名里的意思就是男孩子。由于唐朝的书籍中没有“麿”字,所以史书记载的时候便拆开成了“麻吕”。又因为古代的史书都是竖排版的,所以麻吕就成了两个字,阿倍仲麿在史书上就写成了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乘坐大船从现在的大阪出发,经过艰难的漂洋过海来到唐朝,经过一番周折后抵达东都洛阳,在紫微城应天门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接见。李隆基对日本遣唐使团中的贵族子弟很看重,将他们安排在国子监学习汉学。阿倍仲麻吕在国子监学习了很长的时间,因为仰慕唐朝文化,所以改了个汉名叫做晁衡。现在能从唐朝史书中见到很多阿倍仲麻吕的记载,相当一部分都是以晁衡为名的。比如李白的《哭晁卿衡》、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等等。阿倍仲麻吕在国子监的成绩很优秀,毕业后被准予参加科举考试。

阿倍仲麻吕的科举非常顺利,远比屡次落榜的杜甫要顺利得多。他一次就考中的进士,然后安排出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官位是正九品下。如此一来,阿倍仲麻吕作为日本人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唐朝官场,开始了为官数十年的历程。这一年正好是他抵达唐朝地第八年,也就是开元十三年。此后阿倍仲麻吕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还结识了不少唐朝文化界的名人。他先后出任旧太子李瑛门下的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门下省左补阙、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务,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视。

虽然在唐朝做官青云直上,也通过使团在日本留下了诺大的名声,但阿倍仲麻吕还是想要衣锦还乡。他多次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辞呈,但因为李隆基的再三赏赐和挽留而没有成行。天宝十一年底,正好有日本使团来唐朝,使团的副使正好是阿倍仲麻吕一起在唐朝留学的同学吉备真备,于是阿倍仲麻吕再次向李隆基提出回乡的请求。李隆基念在阿倍仲麻吕来唐朝三十七年,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家中父母老迈,便以唐朝回聘日本使的身份派他回日本。这种以日本人作为唐朝使节身份回日本的,在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

可惜这次他运气不好,使团的船队从苏州起航不久便遇到了风暴,阿倍仲麻吕等人所乘坐的船只与船队失散,最后飘到了中南半岛附近。他们在现在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陆后又遭到了当地土人的袭击,全船一百多人被杀,只有阿倍仲麻吕等十余人逃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阿倍仲麻吕只能随李隆基逃亡四川避难,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才返回长安。此后他一直留在长安直到去世,先后受到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的重用,出任过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要职,最后官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被封北海郡开国公。

阿倍仲麻吕在唐朝的传奇历程不仅在唐朝受到朝野的推崇,现代的中日和平推广者也将其作为典范。宣传者们一边在推广这种罕见的中原王朝对异域来者的照顾和重用,也在宣传者唐朝执政者的自信和包容。可是他们并不知道,阿倍仲麻吕被唐朝重用的原因,并不是唐朝执政者的自信和任人唯才,反而充分了展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不自信和猜忌。当然,李隆基猜忌的对象并不是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而是唐朝本地的官宦世家和士大夫阶层。李隆基对阿倍仲麻吕的重用,便是在这种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体现。

以前的文章说过,从开元中期开始,唐朝的朝廷就出现了问题。虽然唐玄宗李隆基和士大夫官宦共同创造了开元盛世,但他们对于国家利益的分配出现了争执。士大夫阶层推崇太子李瑛,让李隆基非常不满,所以政治斗争越发激烈。到了开元年后期,李隆基开始重用奸臣李林甫,以制衡士大夫官宦集团在朝廷中的势力。李林甫上位后提出了一个建议,那便是重用异族来制衡本国士大夫阶层的的官员。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引狼入室,但李隆基却觉得李林甫的办法很有道理,于是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官员任免倾向于异族。

按照李林甫的逻辑,因为异族官员在唐朝没有家族势力,也没有相关的利益链,所以比官宦世家出身的士大夫更容易控制。这些官员与传统的门阀世家和官宦地主没有来往,也很难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所以只能听从皇帝的。这些官员在朝廷中掌权后,会冲击原来的传统官僚家族的利益,互相形成权力制衡,避免出现朝廷大权旁落的现象。于是一大批以安禄山、哥舒翰为代表的异族将领和官员在唐朝朝廷中崛起,而阿倍仲麻吕便是其中之一。其实除了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外,来自朝鲜半岛的黑齿常之、高仙芝也是这样被重用的。

从当时的政治环境看,阿倍仲麻吕实际上是运气很好的撞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排挤世家官员的大好时期。在当时参与科举考试的名人不少,来自传统门阀世家的都极难录取,反而像阿倍仲麻吕这种来自异族的成为科举的佼佼者。这不是阿倍仲麻吕比比唐朝士人更优秀,而是李隆基猜忌本土士大夫官僚集团而故意为之。比如名垂青史的诗圣杜甫,就是因为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关陇杜家,所以在科举上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排挤,落榜了无数次。李白以才名而做到待诏翰林学士的高位,却也因和门阀世家走得太勤,倾向太子一系而被罢官。

相对于李白、杜甫等传统官宦家族出身的官员,阿倍仲麻吕等外族官员更受李隆基喜爱,在官职升迁和任命中也占着先手。李隆基猜忌传统的官宦世家,不信任这些家族的官员,是典型的政治上的不自信的表现,与朝廷的宽容自信没有一丁点的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制衡的手段,说得严重点就有种“宁与外人不与家奴”的意思。因为这种内圈和内斗的政治环境,所以外族的官员反而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这些官员在朝廷为官几十年,各方面受到朝廷的优待,也称为了唐朝政治的风向标。

唐玄宗李隆基采取这种夹带私货的人才选拔方式,自然给唐朝埋下了诸多的隐患。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安史之乱让唐朝从巅峰轰然倒塌,从此再度堕入历史周期律之中,直到亡国也无法扭转这种颓势。相比于近在咫尺的北方少数民族,日本距离太远,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下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威胁。当如果社会发展水平够了,阿倍仲麻吕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这是值得后人深思和警惕的。虽然我们不能无端猜忌任何一个和平外交家,但防人之心不可无,有的事情还是要适可而止,否则等灾难发生时便后悔莫及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