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让人有些害怕的疾病,已经悄悄成为了许多家庭的“常客”。
医生总说控制血糖很重要,但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努力降低血糖时,常常会遇到一个疑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不是一定要降到“正常”范围?
答案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得“适合自己”才是关键,而不是一味追求“正常值”。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它很重要?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糖化血红蛋白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糖化血红蛋白就像是糖和血液中的“搬运工”血红蛋白结合后的产物。
人体的血液里有一种叫血红蛋白的东西,它的任务是运送氧气。可如果你血糖高了,血红蛋白就会和血糖“黏”在一起,形成糖化血红蛋白。
这种结合一旦发生,就不会分开,直到血红蛋白的“寿命”结束(大约120天)。
糖化血红蛋白就像是过去2~3个月血糖水平的“成绩单”。
数值越高,说明血糖越高;数值越低,说明血糖控制得越好。
对于健康人来说,糖化血红蛋白一般在4%~6%之间。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否一定要把它降回这个范围呢?
降得越低越好吗?其实不然很多糖尿病患者会觉得,既然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是4%~6%,那自己也得降到这个数字,才算“健康”。
但医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过度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反而可能带来危险。
1. 低血糖的风险更高
糖化血红蛋白降得太低,往往意味着血糖波动较大。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降得过快或过低,就可能出现低血糖。
低血糖并不是简单的“头晕目眩”,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有位70岁的糖尿病患者阿姨,听说糖化血红蛋白越低越好,就拼命控制饮食,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结果有一天在家做饭时突然晕倒,家人紧急送医,才发现是低血糖造成的昏迷。
医生说,如果再晚一点送来,后果不堪设想。
2. 老年患者和长期病人更需谨慎
老年糖尿病患者和患病多年的人,其身体对血糖的适应能力往往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果强行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正常范围,可能会让身体“吃不消”。
医学研究发现,对于老年患者,适度的血糖水平反而更安全。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8%之间,低血糖的风险会明显减少,而且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更低。
3. “个性化”目标更重要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也不能“一刀切”。
年轻的患者、新确诊的患者,通常可以把血糖控制得严格一些,目标是6.5%左右。但对于老年人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控制在7%~8%可能更合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并发症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区间”在哪里?既然不必强求糖化血红蛋白降到“正常”,那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区间”到底是多少呢?
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在7%以下,但不建议低于6.5%。对于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放宽到7%~8%。
这个区间安全,还能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控制血糖的“黄金法则”糖尿病的管理,就像在走钢丝,既不能让血糖太高,也不能让血糖太低。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安全稳定地控制血糖呢?
1. 饮食要均衡,别过于“苛刻”
许多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几乎不敢碰碳水化合物,甚至连米饭、面条都戒了。这样做并不科学。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完全不吃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关键在于选择“好”的碳水,比如粗粮(如燕麦、小米、荞麦)、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它们升高血糖的速度较慢,更适合糖尿病患者。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虾、鸡蛋)和健康脂肪(如深海鱼、坚果)也很重要。
2. 运动要适量,别过于激烈
运动是控制血糖的好帮手,但糖尿病患者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强度和时间。
如果运动过于剧烈,反而可能导致低血糖。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骑自行车、跳舞等,既安全又有效。
3. 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过山车”
血糖的变化就像天气一样,有时晴,有时雨,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它的“脾气”。
糖尿病患者应该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尤其是饭前、饭后、睡前的血糖。如果发现血糖波动过大,要及时和医生沟通。
糖尿病管理:心态很重要除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的心态管理同样重要。
长期的紧张和焦虑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所以学会放松、保持乐观尤为关键。
可以试着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养花、书法、下棋,这些活动能丰富生活,还能帮助缓解压力。
总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适合自己”的范围,比一味追求“正常”更重要。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和不当的控制方法。
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拥有健康的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北京:中华医学会,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