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高云塍在民国时期以楷书著称,但其作品却受到现代人的调侃

水云玩转过去 2024-10-17 03:34:12

提到民国时期的楷书名家高云塍,或许当今不少人对他并不熟悉,但在那个时代,他却是声名显赫。事实上,如果你家中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教科书,你会发现上面的文字正是出自高云塍之手。

他的书法风格极为规整,字迹端庄、稳重,结构匀称,给人以儒雅之感,令人赏心悦目。

例如,他在书写《唐太宗百字箴》时的作品: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这段文字的书法不仅精美绝伦,每一个字都充满活力,笔法清晰优雅。

再来看另一幅作品,同样是如此精致细腻,运笔从容不迫,整体呈现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气息,仿佛作者处于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之中。

据说,在为印刷馆制作字模时,曾邀请过白蕉和沈尹默两位大师尝试书写,但他们最终都表示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因为用于书籍的字体不能过于强调个人风格,而必须保持布局均匀,形状一致,以便于大众阅读,这使得许多书法家难以胜任。

整体来看,这件作品的书写非常整齐、规范,每个字几乎都是四四方方的,这种风格无疑能赢得许多人的喜爱。从字迹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庄重的气息,完美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作品中的十六个字被分为两列,每列八个字。这样的布局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突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书写者的高超技艺,令人钦佩。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只能表达敬佩之情。然而,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字的处理都极为巧妙,巧妙地利用某个字的部分笔画成为另一个字的一部分,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绝非一般人所能及。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字均以楷书的形式呈现,并且融入了多种风格。我们既可以看到柳公权楷书中那种刚健有力的美感,也可以感受到欧阳询楷书中的险峻之感,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只有将传统的书法元素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走上书法的正途。

此外,在这些字迹中,线条上也呈现出明显的粗细变化,特别是具有横轻竖重的特点,这种特征巧妙地借鉴了颜真卿楷书的厚重与大气。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细节是转折之处的处理,这一笔画的处理十分精彩,不仅完美地表现了险峻之感,还带有一种干练的感觉。你会发现,转折前的横笔非常轻盈,而转折后的竖笔则格外挺拔,这种对比让人眼前一亮。

实际上,这样的书写方式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首次见到,无疑给人一种新颖的感觉。

李叔同先生曾批评高云塍的字太过刻板,试图自己为出版社重新设计一套字模,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发现这种风格限制了个人表达,并且难以超越高云塍的水平。

由此可见,要写出优秀的馆阁体书法并非易事。因此,启功先生曾说过:“馆阁体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我们不应轻视这种书法形式。”

确实,现在有些人觉得馆阁体在艺术性上有所欠缺,但如果真的让他们亲自尝试,会发现很少有人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作品。各位读者,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