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晋大地的南部,运城万荣县的一隅,静卧着一座建筑瑰宝——飞云楼,它于岁月无声处,守望着历史的更迭,承载着元明风华,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木楼”,却宛如一位隐世佳人,在小众的角落里,被名气的薄纱所掩,少为人知其惊世之美。
初见飞云楼,并不觉它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体量小巧玲珑,似一位谦逊内敛的墨客,融于市井街巷之中。可一旦定睛细赏,那精妙绝伦的架构便撞入眼帘,令人瞬间折服。它名义上三层矗立,实则内藏五层乾坤,这般“表里不一”并非刻意隐匿,而是古人匠心独运,在有限空间里叠造出深邃的层次感,每一层皆似一个独立乐章,组合起来,奏响的是穿越时空的木构交响乐。
楼身四层屋檐如裙摆般逐次舒展,层层递进,飞檐似鸟翼轻扬,灵动欲飞。那 12 个三角形屋顶侧面,宛如折纸艺术的神来之笔,打破常规建筑的四平八稳,赋予其跳跃、多变的几何之美。更绝的是 32 个屋角,恰似 32 位灵动舞者,以天际为舞台,翘角向天,轻盈曼妙,无论从哪个角度凝视,皆有顾盼生姿之感。与那些朱漆重彩、雕梁画栋以求富丽的楼阁不同,飞云楼素颜朝天,木面不施髹漆,以最本真的木材纹理直面世人,质朴却高级,岁月沉淀下的木纹,便是它无需雕琢的天然华服。
回溯往昔,当应县木塔凭借辽代雄浑风姿于北疆扬名立万、引得无数目光聚焦时,飞云楼在晋南默默沉淀,与之遥相呼应,并称“南楼北塔”,成为古建筑界平分秋色的两大翘楚。应县木塔以高大体量与繁复斗拱展示着北地的豪迈大气,飞云楼则于精巧细腻间、在灵动多变里诉说着南方匠作北传后的婉约与创新,它是黄河流域木构技艺融合的结晶,将元明时期民间匠人的奇思妙想、精湛手艺一一封存。
民间传颂“万荣有个解店楼,半截插在天里头”,这谚语带着泥土的质朴与百姓的热忱,夸张又贴切地道出飞云楼的拔地擎天之势。遥想古时,它定是城镇中鹤立鸡群的存在,四方旅人远远瞧见那楼角攒聚、檐牙高啄之景,心底涌起的必是震撼与尊崇,是长途跋涉后终遇胜景的欣喜。周边集市喧闹、烟火升腾,孩童在楼下嬉闹穿梭,老人摇着团扇讲古,它就这般扎根生活,是地标,更是精神归处。
然而,时过境迁,在信息浪潮汹涌、文旅热地频出的当下,飞云楼仿若遗世独立,困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没有过度包装宣传,没有热门综艺取景助力,仅靠少数古建筑爱好者口口相传、零星学术研讨提及,它在大众旅游版图上近乎留白。诸多游客奔赴山西,在五台山、平遥古城等热门地打卡,却错失这近在咫尺、独具韵味的木楼奇观。
飞云楼不应只做泛黄史籍里的记载、学术论文中的案例,它亟待被更多人知晓,拂去蒙尘,绽放在文旅舞台中央。万荣县可深挖其背后民俗故事,举办传统木构技艺体验活动,以“楼”串线,联动周边古迹与非遗,打造晋南特色文化游径。借新媒体短视频展示飞檐构造之妙、榫卯拼接之奇,引流量、聚人气,让飞云楼从岁月深处阔步走来,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的古韵胜地,续写其作为“中华第一木楼”的现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