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浅深度只有10米,填平台湾海峡可能吗?我国提出全新可行方案

说宇宙寻真理 2024-11-07 14:23:28

台湾海峡,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一条关键水域,战略地位极为显著;它最窄处约为130公里,最宽处则可达到200公里,既是两岸地理和经济上的天然屏障,更承载着丰富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随着两岸互动的频繁加深,一些围绕台湾海峡富有创意的构想,开始受到关注:例如通过大型工程,填平台湾海峡,从而直接促进两岸的直接联系,并朝着历史性的统一目标迈进。

然而这一看似容易的构想,究竟是否可行?

填平台湾海峡可行吗?

台湾海峡,明清时代被形象地称为黑水沟,其宽度自北向南展现出多样的变化。这就给填海造陆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海底地形有多复杂?

从福建平潭出发,至台湾基隆最狭窄水道仅约130公里。它的水深同样变化多端,平均深度在50至100米区间内浮动。海底地貌错综复杂,既有平坦的浅滩与深邃的海沟,也不乏突兀的水下山脊。

靠近台湾岛一侧的海域,水深相对较浅,邻近大陆一侧则缓缓加深。台湾海峡的北部区域,即福建平潭至台湾基隆一带,水深颇深,部分区域甚至探及百米以下。中部海峡,如泉州至台中区域,海底地形起伏跌宕,沉积物堆积丰富。

至于南部海峡,厦门至台湾嘉义之间,水深较浅,海底主要由浅海沉积物构成,为航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许多人而言,台湾海峡作为分隔大陆与台湾的自然屏障,象征意义深远。填平台湾海峡的想法,也与“国家统一”的愿景紧密相连,寄托了人们对统一的美好期待。

人类历史上一直有着强烈的“征服自然”的传统。从早期的水利工程,到现代的人工岛屿建设,人类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填海造地,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交通或地理上的隔阂,更是出于对人类自身能力的极限探索。然而,这一构想的实施难度之大,确实令人咋舌。

需要多少土方量?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挑战,我们不妨来计算一下填平台湾海峡,所需的土方量。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若要将这片海域完全填平,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台湾海峡的面积相当可观,保守估计所需的土方量,可能高达数千亿立方米。

以目前全球最大的挖泥船为例,它每天的挖泥量约为14.4万立方米。假设数百艘挖泥船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作业,每艘挖掘14.4万立方米的土方,那么填满2000亿立方米的土方量,也将耗费数百年的时间——按照这个速度,填平台湾海峡需要的时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此外,填海工程的速度和时间,还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方面,台风、海浪等恶劣天气会直接导致施工中断;海洋环境方面,海底地形、海流、潮汐等自然因素也会对施工造成极大的干扰。

目前这些难题人类还无法攻克

即使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填海造陆技术不断进步,但要成功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填海,也需突破许多技术难题。

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极为复杂,深海沟、海底峡谷与山脉纵横交错,仿佛一个海底迷宫。这样的地形给填海工程带来了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挑战当属地基稳定性问题。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起伏不定,既有软泥也有斜坡,这导致填海工程的地基难以稳固。

如果地基不稳,填海材料就会出现滑坡,造成安全隐患。此外在这种复杂地形上进行填海作业,对施工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特别是在深海沟和峡谷区域,需要使用特殊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为了适应复杂的海底地形,需要进行大量的勘测和设计工作,这也会大幅度增加工程成本。

而且,台湾海峡的水流十分湍急;尤其在台风季节,海浪和洋流的威力更是惊人。这样的水流环境,给填海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恶劣的海况除了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更会摧毁施工设备,导致工程中断。

猛烈的水流也能轻易地将刚刚填入的材料席卷而走,使得填海区域难以稳固成形。水流裹挟的大量泥沙,会在填海区域不断沉积,削弱填海效果,更威胁到航道的畅通。

更令人担忧的是,填海作业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台湾海峡地区地质活动频繁,板块运动剧烈,地质结构复杂。在此背景下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极易破坏原有的地质平衡,进而增加地震的发生概率。同时,填海导致的地质变动,也可能诱发海底滑坡,进而引发海啸。

不如建设跨海通道

面对这些难题,我们不如探索海底隧道建设,通过建设海底隧道来连接两岸,避免大规模填海带来的环境和地质灾害风险。

福建平潭岛作为离台湾最近的岛屿,就被定位为对台合作先行区。近年来,我们在平潭岛投入巨资,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公路和铁路,为未来跨海通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福建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不断完善,也为未来跨海通道与大陆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提供了便利条件。

此外专家学者也对台湾海峡跨海通道的线路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北线、中线、南线等多种方案。其中,北线方案备受关注,即从平潭岛至台湾新竹。

然而,北线方案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工程量大、成本高,特别是海底隧道部分,由于距离长、水深大,技术难题众多,施工难度相当大。

而且考虑到海底隧道的长度和深度,施工过程会遇到各种地质难题,比如海底岩层的不同硬度、地下水流的变化等地质复杂因素,这些都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施工成本。

除了北线方案外,中线方案也备受关注。它从福建的莆田或泉州出发,一直延伸到台湾的台中或彰化。这条线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够连接两岸的主要城市和经济区域。不过,中线方案海底地形的复杂、地质条件的不稳定以及沉积物和断层带的众多,都让这个方案的施工难度倍增。

台湾跨海峡交通南线方案,能否成为最优解?

南线方案起始于福建厦门,途径金门、澎湖列岛,最终抵达台湾的嘉义。这个方案的一大优点是工程量相对较小,因此建设成本较为低廉。

尤其是在穿越海峡的部分,由于海底地形相对平坦,不太会遭遇复杂的岩层或断层带,这使得施工难度相对较低,技术要求也不那么严苛。

得益于南线海底地形的相对平坦,南线方案在穿越海峡时,遭遇复杂岩层或断层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也相应减少。

为此,南线方案可能会采用多种施工技术的组合。

例如,水下爆破技术可用来有效地切割岩石,打通隧道道路;海上浮动平台则能在海浪较大的区域,提供稳定的施工平台,确保隧道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虑到线路需要穿越多个岛屿和海峡,可能还需要临时搭建海上浮动桥梁,以便施工机械和设备的运输与调度。

中国在打通连接台湾海峡,尤其是建设跨海通道方面,一直以来都有着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未来,两岸的连接和统一,或许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理性和可行的方式来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应仅仅是地理上的联通,还应该多沟通、多协作,在相互理解中逐步实现。

参考资料:

大航海时代的台湾海峡与周边世界九州出版社 2021闽台合作构建台湾海峡经济区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