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幽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07 05:46:35

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他是周宣王姬静和齐国国君姜后之子,西周第十二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公元前782年-前771年在位。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早年经历:

•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干宝《搜神记》称姬宫湦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前795年),但史学界对此存在争议。周宣王在位时期,将姬宫湦立为太子。

•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立妃子申后为王后,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

2. 为政举措:

• 自然灾害频发: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境内发生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都城镐京发生地震,泾河、渭河、洛河河水震动,同年这三条河水枯竭,岐山发生崩塌。

• 重用奸臣:周幽王逐渐疏远朝政,重用贪图财富名利、擅于投机取巧和阿谀奉承的奸臣虢石父为卿士掌权理政,引起百姓的愤懑和不满。

• 废嫡立庶: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黜第一任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3. 事迹典故:

• 伯阳预言:周幽王在位的第二年,太史伯阳甫预言周王室即将灭亡。他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失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上升,阴气迫近地面不能蒸发,三川枯竭、岐山崩塌是亡国的征兆,周朝国亡不会超过十年,后来果然应验。

• 褒姒传说:夏朝末年,有两条神龙停在夏帝的朝廷前,留下唾沫被装在匣子里。夏朝灭亡后,匣子经商朝传至周朝。周厉王末年打开匣子,唾沫流到宫中变成一只黑蜥蜴,窜到后宫被一个侍女触碰,侍女怀孕后生下女婴,被丢弃。后来这女婴被褒国人收养,褒国人因犯罪将她献给周幽王,这个女子就是褒姒。

• 烽火戏诸侯: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让她笑,点燃烽火台和大鼓,假装有敌军来犯,让士兵点燃烽火。各地诸侯看到烽火燃起都率军赶来救援,到达后发现没有敌军,褒姒看到诸侯们失望的样子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4. 结局:

•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等起兵攻打镐京,西周王室的军队被击败,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立国三百年的西周至此灭亡。

• 周幽王死后,申侯等人共同拥立周幽王的首任太子姬宜臼继位,即周平王,后周平王将都城迁往洛阳,史称东周。

周幽王在位期间荒淫无道,致使西周王室和国家动荡不安,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警示。不过,“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在史学界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该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

周幽王时期最重要的战役当属犬戎攻周之战。以下是这场战役的具体介绍:

1. 背景:

• 周幽王即位时,国内人民因连年战争和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榨,生活悲惨。加之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关中发生大地震、旱灾,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周幽王昏庸无道,任用奸猾的虢石父为卿士,国人怨愤。他还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册褒姒为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引发了一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申侯因周幽王废黜女儿申后、外孙姬宜臼之事而恼怒。

2. 经过:

•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鄫国(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举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 犬戎军队很快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财物离去。

3. 影响:

• 犬戎攻周之战标志着西周的灭亡。此后,继位的周平王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卫护下东迁,定都洛邑,建立了东周。

• 这场战争使周王室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诸侯势力开始崛起,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兼并日益激烈。

另外,有说法提到公元前759年左右的鸣条之战是以周幽王为代表的周朝军队与西戎之间的战争,且周军以少胜多。但该说法存在争议,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犬戎攻周之战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格局的变化:

• 周王室权威衰落:西周时期,周王室是天下共主,对各诸侯国有着较强的控制力。但犬戎攻周之战中,周幽王被杀,周王室的军队遭受重创,都城镐京被破,这使得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此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虽然仍保留着天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无法像西周时期那样对诸侯进行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诸侯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尊崇周王室,开始各自为政,为争夺霸权展开激烈的斗争。

• 诸侯势力崛起:犬戎攻周之战后,周王室的衰落为诸侯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各诸侯国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强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如齐国、晋国、楚国等,逐渐成为地区性的霸主,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实际上是在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形成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

• 政治中心东移:西周的都城镐京位于关中地区,是周王室统治的核心地带。犬戎攻周之战后,镐京遭到严重破坏,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不得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转移到了中原地区,洛邑成为了东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经济方面的影响:

• 经济重心的转移: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是周王室的统治中心,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犬戎攻周之战后,关中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流失,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中原地区相对较为安定,加上洛邑成为了东周的都城,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聚集,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经济重心也从关中地区逐渐转移到了中原地区。

•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局面的形成,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为了满足战争和生产的需要,各诸侯国纷纷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管理和支持,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例如,齐国的管仲改革中,就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通过降低税收、鼓励贸易等措施,使得齐国的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3. 文化方面的影响:

• 思想文化的繁荣:犬戎攻周之战后,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争霸的局面,使得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民族融合的加速:犬戎是古代活跃于中国西部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攻周之战后,犬戎等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更加频繁。一方面,犬戎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对中原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胡服骑射等;另一方面,中原民族的文化也逐渐传播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这种民族融合的加速,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军事方面的影响:

• 战争形式的变化:犬戎攻周之战中,犬戎的军队以骑兵为主,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这使得中原各国开始重视骑兵的建设和发展,战争形式也从以车战为主逐渐向以骑兵和步兵为主转变。同时,各国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纷纷加强了对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如铁制兵器的逐渐普及等,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 军事战略的调整:犬戎攻周之战的惨痛教训,使得中原各国开始重视国防建设和军事战略的调整。各国纷纷加强了边境的防御,修建了长城、关隘等防御工事,以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同时,各国也开始注重培养军事人才,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无法确定其完全真实。以下是一些支持和反对该故事真实性的观点:

• 支持的观点及依据:

• 文献记载:该故事最早出自《史记》,司马迁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后来犬戎真的入侵时,诸侯不再救援,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记载的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广泛认可。

• 文化传承:“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如在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有详细描写。这种长期的文化传承和广泛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 反对的观点及依据:

• 烽火制度的时间:2012 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简记载,烽火制度在战国秦时期才出现,西周时期根本不存在用烽火戏耍诸侯的前提条件。

• 军事战略角度: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烽火是非常严肃的军事报警信号,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在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烽火是诸侯们获取战争信息、快速支援王室的重要方式。周幽王如果真的拿烽火开玩笑,无疑是对诸侯的严重不尊重,会极大地损害王室的权威和信任,这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不太符合常理。

• 诸侯响应时间: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古代交通不便,诸侯分布在各地,距离镐京远近不同,不可能同时到达。按照当时的情况,离镐京最近的诸侯国赶到也需要一定时间,远的可能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说诸侯们一起赶到的场景不太可能出现。

综上所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可能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经过了后人的演绎和加工,其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目前史学界更倾向于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周幽王的昏庸无道、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以及外敌入侵等。

除清华简外,目前几乎没有其他能有力证明“烽火戏诸侯”真实性的文献资料,相反,有不少证据对该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1. 缺乏先秦其他史书的记载:《史记》是记载“烽火戏诸侯”最著名且影响力最大的文献,但在先秦的其他史书中却未见相关记载。如此重大的事件,如果真的发生过,在当时的其他文献中没有任何记录是不太正常的,这使得“烽火戏诸侯”在历史记载方面成为一个孤证,缺乏其他先秦史料的相互印证。

2. 《竹书纪年》无相关记录:西晋时期出土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也没有记载烽火戏诸侯一事。而《竹书纪年》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如果“烽火戏诸侯”确有其事,按常理《竹书纪年》中应有所提及。

3. 故事本身存在逻辑漏洞:从常理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该故事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古代交通不便,诸侯分布在各地,距离镐京远近不同,不可能同时到达。按照当时的情况,离镐京最近的诸侯国赶到也需要一定时间,远的可能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诸侯一起赶到的场景不太符合实际。而且烽火是非常严肃的军事报警信号,周幽王拿它来戏耍诸侯,会极大地损害王室的权威和信任,这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综合以上因素,“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存在较大疑问,清华简的记载更是对其提出了直接的挑战,而其他文献资料不仅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反而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按照传统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主要是为了博褒姒一笑。

据说周幽王非常宠爱褒姒,但褒姒生性不爱笑。周幽王想尽办法想让她展露笑颜,可都没有成功。这时虢石父等佞臣为讨好周幽王出主意,建议点燃烽火台的烽火。烽火在当时是重要的军事报警信号,一旦点燃,周边诸侯看到就会以为有外敌入侵王室,便会迅速带兵赶来救援。

周幽王采纳了这个建议,点燃烽火后,各地诸侯匆忙率领军队赶来,结果到了之后发现并没有外敌,只是周幽王为了逗褒姒开心搞的把戏。褒姒看到诸侯们慌乱又无奈的样子,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周幽王见褒姒笑了,非常高兴,此后还多次为了让褒姒发笑而点燃烽火,致使诸侯们渐渐不再相信烽火信号,不再应召而来。

不过要注意的是,如前面提到的,“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存疑,因为有清华简等资料显示西周时可能还不存在烽火报警制度等,所以这也可能只是后人基于西周灭亡等情况编出的带有一定传奇色彩的故事内容。

以下是一些记载周幽王的古籍:

1.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记载周幽王较为重要且影响力巨大的古籍。《史记·周本纪》中详细记载了周幽王的诸多事迹,如“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还记载了周幽王宠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以及后来申侯联合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却无人来救,最终被杀于骊山下等事件。

2.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西晋时期出土。《竹书纪年》中也有关于周幽王的记载,如“元年王即位……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等。不过《竹书纪年》中对周幽王的一些记载与《史记》有所不同,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一事件并未提及。

3.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一些篇章可能隐晦地反映了周幽王时期的社会状况。例如《诗经·小雅·瞻昂》中有“瞻昂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的诗句,描述了当时国家动荡、百姓疾苦的情形,这与周幽王时期的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有一定的关联。

4. 《墨子》: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中对周幽王有所评价,提到“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将周幽王与夏桀、商纣、周厉王等并列为残暴的君王。

5.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其中引用了许多古代文献对周幽王的记载和评价。例如在《太平御览·王逸正部》中评价周幽王“破坏礼乐制度,致使诸侯国纷纷争夺政权并互相吞灭,无法对其施以恩德,使用权威不能将其制服”。

6. 《列女传》:西汉刘向所著,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其中记载了周幽王被褒姒迷惑,不关心国家大事,日夜饮酒作乐等行为。

7. 《楚辞·天问》: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诗中对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了疑问和思考,其中可能也涉及到周幽王的一些事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