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沟岭,曾被称为“非洲村”,位于鄙视链底端,还一度鱼龙混杂、治安混乱。
如今“非洲村”面目全非,变化惊人。
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半个世纪前,曾经的孤坟野岭才开始有“黑户”住进来,留下历史的烙印。
01“非洲村”这个称呼的由来,和一段特殊历史有关。
老一辈南宁人讲述,上世纪70年代以前,这里属于南宁郊区,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几乎满岭都是孤坟野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段充满苦难而漫长的岁月,全国上千万知青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南宁也不例外。
彼时一大批城市居民被动员把户口一同带走,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
有人由于不适应农村流回城里。满腔热血而去,一身落魄而归,还发现城里已无立足之地。
因为那个年代,城里房子都是靠分配的。没有户口别说房子了,连人都要被赶走,成为人人喊打的“黑人黑户”。
于是只能选择在“三不管”地带活着,离城区不远的东沟岭便是一处选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有人在这里搭建简易棚屋栖身。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回流的人纷纷选择在此搭棚栖身,原本的荒山野岭渐渐热闹起来。
但始终摆脱不了“黑人黑户”的身份,东沟岭进而成为鄙视链底端的“非洲村”。
即便后来户口得到解决,但由于无安身之所,很多人只能继续留在东沟岭。
02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沟岭变得鱼龙混杂起来,成为治安环境复杂,连警察都不敢轻易进去的地方。
那个年代,由于城镇化加剧,大批流动人员涌入南宁谋生。很多都是没有固定居所、没有户口、没有稳定工作的“三无人员”。
再加上当时东沟岭还是一个游离在管辖边缘的地方,没有规划、治安薄弱,于是不少人圈地建房,自立门户。
随着棚屋越来越多,东沟岭成为南宁典型的“棚户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据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02年,东沟岭上千亩的居住区里聚居了近1.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就有8000多人。
连片的棚房紧挨在一起,不仅环境堪忧、火灾频繁,而且由于人员混杂,各种打架斗殴等事件屡屡发生。
即便如此,大批弱势群体依旧在这里安身,或许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03南宁对东沟岭的改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从2001年开始,已断断续续持续20多年。
如今东沟岭通了地铁,开了商场,有了公园,让很多人在此安居乐业。
行走在东沟岭,还是能看到历史的痕迹。
由于土地产权问题而产生的断头路。
隐藏在大马路底下的民房和菜地。
属于部队的荒地,已是杂草丛生。
东沟岭三街还保留大片民房,道路狭窄而悠长,穿过去要一路上坡,是名副其实的“岭”。
清一色的红砖民房紧紧挨着,遮天蔽日。凌乱的电线,拥挤的布局,和外面仿佛两个世界。
不远处正在拆迁的是长堽村五组,在尘土飞扬中渐渐消失。
另一边的工程,应该与修路有关。
时代变了。
从鄙视链底端走出来的人,早已越过尘埃,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