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卓睿:
探索“人本”智能,赋能未来社会
(姚班第8位本科生特奖得主)
清华大学2024年特等奖学金评选结果近期公布。交叉信息院姚班大四本科生叶卓睿凭借丰硕的科研成果、优秀的综合素质,荣获2024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让我们一起走近叶卓睿同学,聆听他在交叉信息领域的成长故事。
壹
交叉信息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我第一次接触到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ciences(交叉信息科学)这个词是高中时。”叶卓睿回忆说:“经过姚班四年的学习,我感到交叉信息不仅是一组词、一系列技术,更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在为多元学科、多元社会问题和信息科学之间搭建桥梁的同时,逐渐发现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
01 科研初探
初次尝试科研,叶卓睿选择了与自动驾驶、增强现实息息相关的计算机视觉领域。他回顾说:“大一暑假,我有幸加入了弋力老师的研究团队,在他的指导下开展计算机视觉研究,这是一个专注于让计算机理解和处理视觉信息的研究领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传统的计算机场景感知方法存在局限性,于是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协同方案,有效地实现了三维完整场景的场景感知和预测。”
“经过反复打磨和完善,这项研究成果最终被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会AAAI 2024接收。回顾这段历程,叶卓睿说:“第一篇论文的写作确实充满挑战,这篇文章经历了三次投稿和无数次修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坚持的态度,完整经历一次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对积累经验和建立信心都非常重要。”
02 艺苑智造
叶卓睿的第二篇论文源自于姚班特色课程“AI+X”。他介绍说:“这门创造性课程鼓励我们解决一个跨领域的问题。我想起之前在一门通识课上了解到音乐剧歌词的人工翻译很繁琐而困难,不仅要考虑‘信达雅’,还要确保押韵和节奏,因此我便思考能否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减轻人工翻译的负担,也联系了职业音乐剧译配师程何学姐交流探讨。”为解决音乐剧汉化这一独特挑战,叶卓睿与合作者开始了AI与艺术的交叉探索。他们基于用于评估翻译质量的奖励模型训练,设计了一套能够自动翻译音乐剧歌词,且在提高翻译质量的同时保证可唱性的方法,这项工作被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国际会议EMNLP 2024 (Findings)接收。
合作者2021级姚班本科生李谨菡说:“叶卓睿很擅长理解和沟通,这在交叉学科的探索中至关重要。他在科研过程中一直很积极地与机器学习领域、音乐剧圈等各领域的人们交流,在生活和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03 智勇担当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而数据标注引发的数字劳工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叶卓睿在赴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春研期间,与斯隆奖得主方飞教授合作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他解读说:“基于概念层的强化学习可解释性的方法需要大量人工标注概念标签,实际应用中面临巨大挑战。我们提出的算法在保持性能的情况下,把人工标注量从百万量级降低至数千以内。”此外,叶卓睿还观察到模型可解释性问题是提升用户信任度的痛点问题。基于此,他在香港中文大学Farzan Farnia教授指导下,为可解释性方法中显著性图建立了理论框架,为AI在各领域的可靠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交叉信息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快速学习新知识,叶卓睿基于自身经验总结说:“首先要保证科研项目每周有比较多的推进,我会维护一个阅读清单,进度不太着急时会抽出大概一小时读领域内的文献,一边读一边与合作者讨论。春研期间,我抵达的第一天就开始上手做项目了,没有因为要学习新东西而单独花时间。科研本质上是一个边学边做的过程,交叉信息领域的研究更是需要用什么就立刻学什么。”
贰
平衡“交叉力”与“专注力”
在锻炼“交叉力”的同时,叶卓睿注重培养自己的“专注力”,而两者的平衡令他不仅在学业和科研上取得卓越成绩,也使他在竞赛和体育方面获得亮眼成效。
01 永不言弃
本科期间,叶卓睿总学分绩3.99/4.00,位居院系年级第一,并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姚奖”银奖和商汤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对于为何能获得第一名,叶卓睿谦虚地说:“其实我也有不少短板,但会努力培养使得短板不那么短。比如,在我相对来说不擅长的一些非专业课程上,我也会很专注很踏实地学习。”叶卓睿的同班同学李谨菡补充说:“只要是他想实现的目标,他就一定会克服各种挑战去实现,从不言弃。”
02 孜孜无倦
课余时间,叶卓睿投身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周末通常需要凑出连续五个小时来进行高强度训练。他不仅在百度之星、MetaCamp等个人比赛中屡获佳绩,也和团队一起摘得亚洲区域赛冠军,并在亚洲区总决赛中两次获得金奖。叶卓睿感到:“从算法竞赛中收获的专注和坚持,已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永恒的精神财富。”
03 破茧而出
叶卓睿的专注还体现在他对体育运动的执着上。响应“无体育不清华”的号召,叶卓睿大一时便加入清华大学学生跑步爱好者协会,并坚持每周三次的训练。2023年,他成为跑协会长,恢复并举办了两次清华长跑节,组织了来自20所学校、共900余人次报名、公众号阅读量突破16000次的招牌活动。他感慨说:“从清华跑协的参与者变成引领者,到成为组织者,再到传递者,体育为我打开了新的窗口,不仅让我获得了更强健的体魄,也让我提升了为同学们服务的组织能力。”舍友计算机系2021级本科生张凯文说:“我刚到大学时,卓睿便将我拉进跑步协会一起锻炼,他在学习和体育锻炼方面带我实现了很多成长。卓睿很有领导力,能带领周围的同学一起进步。”
叁
面向未来的“人本”智能
叶卓睿感到本科阶段在广泛探索的同时,也要逐步找到自己的着力点。他说:“在找到明确的方向之前往往需要经历混沌期,这个时候就是要坚持做自己的事情,虽然短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长期来看自己一直走在正确的路上,有信心是很重要的。”
面向未来,叶卓睿表示:“姚期智先生常鼓励我们要‘找到自己擅长和喜欢做的事情,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世界做出贡献’。我的兴趣一直是解决一些更长远的问题,比如在未来人机共生的时代,如何解决人工智能的可靠性、安全性、有益性等核心挑战。我一直以来的主要关切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关注如何用AI真正赋能社会,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远景目标上有更多尝试。”
肆
获奖者寄语
在茶园的本科生活总体来说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我在前辈们的鼓励引导下做了非常多尝试,其中不乏失败的经历,但是本科的试错成本其实是非常低的,我在这一切的尝试中既有快乐也有收获,在过程中渐渐成长为了独特的自己。前路漫漫,我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努力求索。也祝愿学弟学妹们在茶园走出自己的精彩道路!
—— 叶卓睿
伍
人物简介
叶卓睿,男,计科13班。现任姚班研讨会(Yao Class Seminar)主持人,曾任计科13班班长、清华大学学生跑步爱好者协会会长。曾获国家奖学金、 “姚奖”银奖、商汤奖学金,4篇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一作论文发表或投稿于国际会议。曾获第65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乙组1500米第四名、第46届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济南站第一名、第46届和第47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决赛金牌、“马约翰杯”键绳比赛单脚踢毽乙组第三名。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设立于1989年,是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最高荣誉。自2005年开班以来,姚班先后已有8名同学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包括鬲融(2007)、贾志豪(2012)、吴佳俊(2013)、陈立杰(2016)、乔明达(2017)、徐海珂(2021)、戴言(2023)、叶卓睿(2024)。
来源 |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采编 | 姜月亮
审核 | 吕厦敏
总审核 | 马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