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奇葩东厂一把手:生前操纵皇帝家事,死后为何受百官扶棺下葬

强强谈历史 2024-05-11 20:02:5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一提起太监,我们总会不自觉想起“娘娘腔”、“宦官”等字眼,再或者,是“魏忠贤、东厂”等可怕的名词,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里,太监常常是权谋与阴谋的代名词,是阴险、狡诈的象征。

可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权倾朝野但又公正清廉,机智圆滑而又心地善良,死后甚至赢得了空前荣誉:百官扶棺,这绝对算得上宦官历史上的一股清流。

他就是陈矩,拥有与大多数太监截然不同的命运,至今,他的墓地周围,还会有不少人前来祭拜。

这就不得不令人十分好奇,同样生活于太监地位极高的明朝,为什么陈矩并没有腐败,没有成为权利与金钱的走狗呢?

这还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当太监又怎样?有口饭吃就行

明嘉靖十八年,北直隶的一对农夫又产下了一个男婴,夫妻二人又喜又忧。

喜的是上天又赐给他们一个孩子,忧的是家里孩子太多且没有余粮,可如何养活这个孩子啊?

可是,情绪归情绪,行动归行动,夫妻二人很快给这个孩子起名叫陈矩,希望他可以规规矩矩,好好长大。

陈父很勤劳,他每天黎明即起,日落而归,在田间劳作时经常是一整天,中午饭也舍不得吃,晚上还要在微弱的萤光下继续劳作。

可饶是这样,收获也总是让人心寒。

这里土地贫瘠,农作物难以生长,即使春雨及时,也难盼丰收,再加上沉重的赋税,满地的孩子们经常没得吃。更不用说有余钱来置办家用了。

陈家的房屋很简陋,仅由几块不平整的石板和断裂的木条搭建,屋内无非是几件破旧的竹椅和一个摇摇欲坠的木桌。

每到冬季,全家只能依靠那捆捆稀疏的稻草来御寒,食物更是单一至极,稀粥搭配咸菜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食了。

陈矩9岁那年,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

偶尔有一天,陈矩听说宫里正在招收太监,且招收的都是他这个年纪的小孩,急忙跑去报名。

陈父陈母听说后心如刀割,不禁抱头痛哭:孩儿,是我们对不起你。

因为他们知道,将孩子送入宫中,意味着从此与家人割断关系,而且最重要的是,孩子一生都再无娶妻生子可能,此后一生都要在宫中度过。

但是陈矩已经想好了,唯有如此,才能救家人,否则全家都得饿死。

就这样,陈矩告别父母进了宫。

虽说之前已有心理准备,他也很幸运被分配到了大名鼎鼎的“司礼监”,不用整日扫茅坑洗厕所,可恰恰是这些“司礼”,把陈矩吓了一跳。

宫墙高耸,里面的规矩繁多复杂且严格,老太监是那么严格,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可怕。稍微不注意,便会被惩罚,就连睡觉,陈矩也从来没有放松过。

但是,陈矩深知自己需要活下去,便开始刻苦学习宫廷规矩,睡前必须默记每个仪式步骤,熟悉每条礼仪规则。

很快,他就在新太监中脱颖而出。

而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在一次大型祭祀活动中的表现。

那天,祭祀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突然,一个香炉意外熄灭,正当众太监惊慌失措时,陈矩迅速而不失礼貌地补救了情况,这也引起了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高忠的注意。

高忠当下对陈矩充满了好感,祭祀大典结束后,就将陈矩招致麾下。

跟着司礼监的二把手,陈矩将来自然是平步青云。

然而,很快,挑战也来了。

三生有幸拜名师,一朝出名天下闻

陈矩从小家贫,根本不识字,但师父高忠是皇上的秉笔太监,平时职责就是帮助皇上“批红”,处理大臣送上来的奏折,简单来说就是他们可以代替皇帝发表看法,发号施令。

陈矩想要跟着高忠好好干,那就必须得先学着识字,学习宫廷语言,学习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但这对于一个12岁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显然太难了。

并且优秀的师父总是对徒儿要求很高,陈矩自从跟着高忠起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他当然也知道,自己断然不失去这个机会,失去师父的信任,于是,他继续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学习、去思考。

挑战很大,进步更是飞速,陈矩几乎学到了师父高忠所有的优良品质:正直、善良、负责、公正、严谨、勇敢,这段时光也塑造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真正让他成长的,还是跟随师父参加的一次战争。

公元1550年,俺答汗率领十余万铁骑南下,企图用武力逼迫明朝继续与他们“通贡”。

十万火急之时,高忠被命令兼掌御马监印及提督勇士四卫营,承担保卫京师的重大责任。

尽管身为太监,但高忠在这场危机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他全副武装,直接参与到京师的防御和战斗中,与蒙古人勇敢作战。

在这种激烈的战斗氛围中,陈矩,当时年仅十二岁,第一次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危机的严重性。

陈矩跟随在高忠身边,目睹了他师父不顾个人安危,奋勇指挥士兵抵抗敌军的情形。

高忠身着战甲,指挥若定的英姿让年幼的陈矩深受震撼,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这次事件极大地影响了陈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由此坚定了日后要像师父高忠那样,成为一名能够为国家承担重任、保卫家国的有用之才。

受此启发,陈矩更加努力,渐渐地,他可以自己处理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职务,经常来往于各地处理政事。

有次,陈矩来到家乡处理政事,但并没有因自己身份惊动官宦,也没有大张旗鼓回家光宗耀祖,只是匆匆处理完就离开,这种低调是同时代的其他官宦身上从没有过的。

他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处事不惊的态度也获得了上级们的一致认可。

随着老一代宦官的时代落幕,属于陈矩的光明,就要来了。

权倾朝野亦心善,赤子之心只为国

在万历二十六年,陈矩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东厂,这是明朝一个极为重要的机构,负责监察朝中大臣并直接向皇帝报告。

这个职位赋予了他前所未有的权力,但陈矩表现出了罕见的自制力和公正。

作为东厂的主管,陈矩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行使权力和维护正义之间找到平衡。

东厂在明朝历史上多有滥权之举,但在陈矩的管理下,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他深知,权力若不加以适当制约,极易导致滥用。

因此,他努力确保所有监察活动都严格依法进行,坚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的治国原则。

陈矩在任期内特别注重法律与证据的重要性,坚持公正处理每一起案件,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他对东厂官员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和要求,强调廉洁自律,严禁对无辜者进行诬陷或无理取闹。

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东厂的公信力,也让东厂在他的领导下变得更为高效和公正。

在处理高层政治事务时,陈矩同样显示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冷静。他深知,作为皇帝的直属机构,东厂的每一次行动都可能引起政治波动。

因此,他总是谨慎行事,确保自己的决策既能够维护皇权,又不会无端触怒朝中重臣。

陈矩的这种做法也赢得了万历皇帝的极大信任。在宫中,即使是皇帝的家事,陈矩也常常被请来出谋划策。

有一次,皇上的驸马和公主发生了争吵,情绪激动的皇帝一怒之下想要严惩驸马。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可能会顺势而为,迎合皇帝的意愿,但陈矩不同,他知道家事应该和国事分开,严重的惩处可能会影响皇室的和谐。

陈矩向皇帝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劝说皇帝冷静处理这件事,不应该让一时的怒气影响到整个皇族的和谐。

他提醒皇帝,即使皇族成员有错,也应该给予机会改正,而不是急于惩罚。

陈矩的这番话,让万历皇帝重新考虑了这件事,最终决定不对驸马过于严厉处罚,而是给了一个警告,并劝他们夫妻和解,保持皇室的稳定。

就这样,在陈矩的执掌下,朝廷的一切都在向上向好发展。

可时间到了万历三十一年,整个京城被一股神秘的气息笼罩,所有人都感觉到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劲。

而且,这股气息仿佛从五年前就开始蔓延,只不过一直若隐若现,并没有引起众人的注意。

突然有一天,皇上收到了一份匿名帖,帖上写道:郑贵妃一直在暗中策划废掉太子让自己儿子上位。

皇上一看,这了不得啊,郑贵妃可是自己最宠爱的贵妃,再说了郑贵妃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范围内,这究竟是谁写的呢?

皇上命令东厂一定要查出匿名人是谁,可是陈矩还没来得及查,问题又出现了:

这个匿名帖突然间被投放到了各个朝廷大臣手中,朝野上下也为之震动,纷纷传为“妖书”。

所有人都不知道真凶是谁,也不知道如何去查,甚至有许多官员明争暗斗,利用此事打击自己的政敌,一时间,很多一品大员都被扣上帽子。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陈矩并没有慌张,寻找各种线索,抽丝剥茧,释放被冤枉的人才,严格审查嫌疑人,就连10岁的女孩也没放过。

最终是皇天不负苦心人,陈矩终于在那位10岁小女孩身上找到突破口,找到真凶,将破坏力降到了最低。

这次“妖书案”后,陈矩一战封神,万历三十四年,他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众太监之首。当时,他已年近古稀,但仍旧兼管东厂事物。

他的事迹,也被传为一段佳话,甚至于在他去世后,神宗皇帝下令已僧人的礼仪安葬,赐“清忠”二字牌匾;而他出殡之时,百官和百姓扶棺相送,这也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肯定。

至今,还会有人自发在陈矩牌位前祭拜,我想,他们拜的不只是陈矩,更是对陈矩精神的传承。

因为,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人能比陈矩更适合“最好的太监”这个称号了。

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评论转发。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