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默写”专项300练(90)

小高语文在线 2025-01-16 01:38:53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亵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悲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界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回以渐国期合G于当世之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撰写,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

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

C.笃,坚定,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笃”意思不同。

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

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

B.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

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

4.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2)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5.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6~7题。

军中乐

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维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高,实则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

B.三、四句将视线转到军帐外,主要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与御敌防守。

C.诗中通过对南宋军队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战屡屡败退的深层原因。

D.诗人把强烈的爱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诗不着一字评论。

7.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乡村民宿“民乐居”修建时,有人建议运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 , ”两句强调的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的方法来栽种树木。

(2)讲解苏轼《石钟山记》时,李老师告诉学生下判断要亲自探究、以事实为依据,指出“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如“ , ”。

参考答案:

1.BDF(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原句标点是: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2.D

【解析】B.“罔”通“网”。C.“则刘病日笃”中“笃”,特指病重。D.“用法不相同”错,用法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3.C

【解析】“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错,文中没有说明财政治理不得其法的原因。

4.(1)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示”“延”各 1 分,“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省略句式 1 分,句意 1 分)

(2)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第一个“知”、“但”“世务”各 1 分,句意 1 分)

5.①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②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③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罢了。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却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以不能结识他为遗憾,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担心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坏的习气、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王安石与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共同负责。

王安石还未显贵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大多称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

材料二: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百姓。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是古今所没有的。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

6.B【解析】“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错,“将军贵重不据鞍”意思是将军性命贵重不骑马,意在讽刺将军玩忽职守、纵情享乐的丑恶嘴脸。

7.①将军一人在帐中惧敌畏死与士卒万人防守隘口形成对比,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与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形成对比,将军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与士卒身负重伤后无钱买药形成对比。②在对 比之中,诗人对将军的愤恨、对士卒的同情、对边防的担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点 3 分,意思 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8.(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3)示例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示例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示例三: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每句 1 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