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转行卖猪肉,向母校捐款9亿,曾被嘲笑16年,如今怎么样了?

小时光的笔记 2024-12-27 15:05:56

“北大毕业,卖猪肉?”20年前,这句话是嘲讽,20年后,这句话成了传奇。

陆步轩,这位被称为“北大屠夫”的男人,用9亿捐款和18亿年销售额,狠狠打了那些曾经质疑他的人的脸。但这故事背后,藏着的可不仅仅是逆袭,它更是关于自我和偏见的一场较量。

01

1985年,陆步轩以长安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那时候,乡里乡亲都觉得这孩子飞黄腾达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是毕业后的陆步轩却没能如愿“飞黄腾达”。他被分配到地方计委,没有编制,生活窘迫。

为了生计,他办厂、开矿、装修、开商店,几次折腾下来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得一塌糊涂。

生活逼到绝境,陆步轩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回家乡摆肉摊,卖猪肉。这事一曝光,舆论炸了。

“北大毕业居然卖猪肉?真是丢人现眼!”类似的嘲讽铺天盖地。陆步轩自己也低头不语,甚至对外谎称“没读过大学”,内心的自卑感像块巨石压得他喘不过气。

猪肉摊上,他埋头剁肉,眼镜上沾着油花,手上是洗不净的猪油,人生仿佛被按在了最底层。

但就是这份“底层”工作,陆步轩干出了“北大水准”:他卖的猪肉从不注水,档口每天能卖出12头猪,是别人的10倍。他甚至写了一本《屠夫看世界》,把卖猪肉这件事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即便如此,他依然觉得自己“对不起北大”。直到后来,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02

2003年,媒体曝光了“北大才子卖猪肉”的故事,陆步轩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另一位北大校友陈生,在看到报道后找上了他。

陈生同样毕业于北大,他选择了“下海”经商,已经在养猪行业做出了规模化的生意。两人一见如故,一个懂养殖,一个钻研猪肉销售,从此开启了一段“屠夫校友”的合作传奇。

陈生发现,陆步轩虽表面自卑,但骨子里对猪肉的研究,绝对是“北大水准”。他鼓励陆步轩打破内心的枷锁:“养猪卖肉,凭什么不能为北大争光?”

2009年,陈生和陆步轩合作成立了国内第一所“屠夫学校”,陆步轩亲自担任校长,编教材、授课,手把手培养现代化屠夫。猪肉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的品牌逐渐成为行业标杆。

陆步轩开始转变了。他不再为职业自卑,而是把卖猪肉当成了一场事业。他说:“如果把猪肉做到极致,也能为北大争光。”

03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陆步轩和陈生的“猪肉帝国”已经覆盖全国,年销售额超过18亿,连锁店2000多家。陆步轩的身价早已过亿,但他最骄傲的并不是这些数字。

截至2019年,陆步轩向北大捐款累计达到9亿元,这一举动让“北大屠夫”的称号彻底翻篇。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如今只能闭嘴。

陆步轩的成功,不只是靠“卖肉赚了钱”这么简单。他真正赢得的,是对偏见的胜利。

在很多人眼里,高学历的人就该穿西装、坐办公室、拿高薪,像陆步轩这样做“低端”工作的,似乎就是浪费了教育资源。

陆步轩打破了我们对职业和成功的刻板印象。你可以是高学历的北大才子,也可以是卖猪肉的屠夫,只要你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就能创造价值。

有人说陆步轩是个“例外”,其实他是个“例子”。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而不是制造特别的工具。”如果一个人能做到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哪怕是卖猪肉,也能活出精彩。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