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观音大士,唯以寻声救苦为事
净土十三祖
63、致谛闲法师问疾书 (第二部分)
【原文】
按周克复观音持验记○5 ,载一事。其病与公稍同,其人品与公天地悬殊。彼尚能蒙菩萨加被,令其宿业顿消,痼疾立愈。况我公为现在法门第一人,其法道之兴衰,系于一身之存亡。倘能将平日与人讲普门品,及观音圆通之全幅精神,用称念洪名。当不离此心,即蒙消宿业而获安隐。转使先生讥○6 ,谓为佛法不灵者,皆相援而皈依信奉,唯恐或后也。
【白话文】
查考周克复所著的《观音持验记》中记载的一件事。有一个人的病情与您现在的情况差不多,而这个人的人品没法与您相比,可是他尚且能够蒙菩萨的保佑,让过去所造的业感后果当下消除,长期难以医治的重病顷刻之间就好了。何况您现在作为佛门中弘扬佛法的第一人,佛法的兴衰存亡,在您身上可见分晓。假如能够将平时给人讲解《普门品》和《观音圆通》的全部精神,用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那就一定能在此称念名号的当下,得到菩萨的慈悲护佑而宿业得以消除,身体健康心理安宁。使那些先前产生冷言讥讽,认为佛法不灵的人彻底转变,而且都将相互引导而争取前来皈依佛教、信奉佛法,只担心自己落在别人后面。
明崇祯辛巳。当涂县○7 官圩,有山东一瘫子至。以手代足,乞食于市,人多厌之。瘫者虽病而负气○8 ,被骂詈,辄不平。闻塘桥庵,有修行僧曰水谷,往诉以乞食艰难之苦。谷曰,汝能发心出家,仗慈悲大力,或有施主。瘫子从之,遂剃发,受斋戒。虽行乞,不茹荤血。虽被辱骂,安忍而受。谷又教以念观世音名号,兼持准提咒。受持逾二年。戊(wu务)子秋,忽梦一老妪呼之曰,汝起汝起。瘫子云,我是瘫子,何能起。老妪以手扯其两足,觉直而不拳。晨起瘫病遂愈,居然一昂藏○9 之僧矣。取号曰半崖,遂有供养之者。出唐宜之己求书○10 。
明朝崇祯辛巳年(1641 年)。安徽省当涂县官圩镇,有一个从山东来的瘫子,用手代替脚走路,在集市乞讨食物,人们大多讨厌他。瘫子虽然有病却不肯向人低头,被人骂后心中愤愤不平。听说塘桥庵有一位修行僧人名叫水谷,他就前去诉说讨饭艰难之苦。水谷告诉他如果能发心出家,仗菩萨慈悲大力,或许有施主专门供养你。瘫子就听从了,于是剃发受斋戒。虽然讨饭也不吃荤腥。虽受辱骂却安然忍受。水谷又教他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兼带持念准提咒,当他受持准提咒二年多后。戊子年(1648 年)秋天,忽然梦到一位老妇人呼叫他,你起来!你起来!瘫子说:“我是瘫子,如何能起来。”老妇人用手扯他的双脚,觉得腿脚伸直而不拳了。早晨起来时,瘫病竟然痊愈,居然成了一位气宇轩昂的出家人。取了一个别号叫半崖,从此真的有人发心供养他。这个故事在唐宜之的《己求书》中有记载。
观音大士,唯以寻声救苦为事,从古至今,其蒙感应而离苦恼者,何止百千万亿也。而载籍所传,乃亿万中略见一二而已。然公之本心,光固不得而知,且约己浅见为论。即实受安乐,绝无苦恼。亦当以求菩萨救苦,为大众作榜样也。
观世音菩萨专门以寻声救苦为职责,从古到今所有蒙受感应而脱离苦恼的人,何止百千万亿之多。而记载在书籍中所传下来的,是千亿万中略见一二而已。当然您的成就,我确实不得而知,这不过是根据我的浅薄观点提供的建议。就算是您表面上有病而事实上是在享受安乐,绝对没有苦恼的感觉。那也还是应当祈求菩萨救苦,为大众作个榜样吧!
(全文完)
【注释】
○5 【周克复】清初周克复居士,著《观世音菩萨经咒持验记》上下卷,见卍绩藏一三四册。
○6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7 【当涂】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沿,长江下游东岸,介于南京、芜湖之间,紧倚并隶属于钢城马鞍山。
○8 【负气】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9 【昂藏】气度轩昂。
○10 【唐宜之】著名居士,明末嘉靖时进士。藕益大师有《复唐宜之书》。《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曰:“唐宜之,名叫唐时,专修佛观。他路过南京长干寺,礼塔念佛时,看见塔顶放出白光,佛为他现相,像黄金一样颜色。一天他在禅堂,推开窗户,忽然看见大海之中涌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时,墙壁林木,全都空无所见。这是他的精诚所感如此。” 《观世音持验纪》明崇祯辛巳。当涂县官圩。有山东一瘫子至。以手代足。乞食于市。人多厌之。瘫者虽病而负气。被詈骂。辄不平。闻塘桥庵有修行僧曰水谷。往诉以乞食艰难之苦。谷曰。汝能发心出家。仗慈悲大力。或有施主。瘫者从之。遂剃发受斋戒。虽行乞。不茹荤血。虽被辱骂。安忍而受。谷又教之念观世音名号。兼持准提呪。受持踰二年。戊子秋。忽夜梦一老妪呼之曰。汝起。汝起。瘫者云。我是瘫子。何能起。老妪以手扯其两足。觉直而不拳。晨起瘫病遂愈。居然一昂藏之僧矣。取号曰半崖。遂有供养之者。(出唐宜之己求书)
顶礼印光老和尚[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