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边境局部战争中,越南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决心从第一仗和第一线就取胜,边打、边巩固、边建设”,“不让敌人深入国土,要保卫每一寸国土,要在边境、海岛第一线打击敌人”。因此,“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但历史事实很清楚地证明,越方所预期的“一线决战”、“一线取胜”的目的完全是落空了,最终遭受了惨痛的失败!究其原因,他起码有4步棋走错了。
第一、他把宝押在苏联身上,结果这个靠山没能靠得住。越南之所以地区霸权主义野心急剧膨胀,在中南半岛大肆侵略扩张,武装控制老挝,全面入侵柬埔寨,进犯泰国边境,在中越边境挑起武装冲突和制造流血事件,完全是因为有苏联这个后台老板的支持。
1978年11月3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这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标志着越南彻底倒向苏联,和苏联结成了战略同盟。河内当局以此条约为护身符,以为有苏联作为靠山,中国方面必定投鼠忌器。黎笋就曾经讲过:“中国武器比我们差,军队人数多,但是在我国领土上作战,数量不会很多(我们有苏越条约。)”
可是当战争真的降临到越南头上之后,苏联除了和卫星国集团在外交上对中国大骂出口之外,只是派遣了一些舰艇到中国南海游弋,以及空运一些物资,在中苏边境没有任何实质性举动。铁的事实证明,靠苏联是靠不住的。
第二、他低估中国的决心,认为中国不会大打。在越方看来,中国刚刚结束特殊时期,国内的工作千头万绪,忙于处理各种内部事务,没有多余的精力顾及中南半岛上的态势演变。因此,越方在内部文件中断定:“中国要大打是困难的”。
正是由于对我国进行还击的决心和规模完全估计不足,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越方对中越边境的局势发展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在战争开始的前一天,也就是2月16日,越南政府总理范文同,国防与军队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总参谋长文进勇大将,主管外交的副总理阮维祯,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黎清毅还前往金边,对刚刚成立不久的柬伪政权进行访问。
第三、他低估解放军的战斗力,对于和中国打仗信心十足。越方曾经宣扬“1个越南兵可以打30个中国兵”,认为解放军的将帅队伍快完了,剩下的人也老了,年青一代又缺少经验,面对经过几次战争考验的越军,解放军即便“以六个军南下,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可实际上,越军始终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进攻时不会梯次配备,不会集中兵力,而是一个连打完,另一个连再上的“加油战术”;防御时是单纯的消极防御,连我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短促突击也很少见,肉搏战更是罕见。打不赢就化整为零,上山钻洞。
最开始,我军对他这一套游击战法不了解,多少吃了一些亏,后来我们及时改变了战术,你钻洞,我就掏“地老鼠”,你上山,我就清剿。在我军划片分区,逐段清剿的战法下,越军引以为傲的分散游击,也不灵了。
第四、他先是信心十足,遭到沉重打击后又惊慌失措。在战争初期,越方始终低估我军的力量,迷之自信,决定既不动用战略后备军,也不从南方撤回主力军,而是动用第一军区和第二军区的当地武装力量应战,同时补充一部分救援力量。
当我军凭借绝对优势兵力火力向其纵深发展进攻,分别占领老街(2月19日)、高平(2月24日)、柑塘(2月25日)和谅山(3月5日)等地之后,越方又惊慌失措,在我军已经宣布撤军的情况下,还要实行全国总动员,自乱阵脚。
综上所述,1979年这一仗,河内当局错误地分析形势,对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战役问题,作出了错误的估计,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这是他失败的根源之所在。与之相较,我国老一辈革命家正确估计敌我态势,准确判断国际动向,周密把握战役进程,其战略眼光,其非凡胆魄,令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