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兵转业后的身份问题及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的思考

游龙子 2024-12-29 13:56:59

一、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的历史沿革

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从军队中选拔了一部分优秀士兵,通过培训和考核,将其转为志愿兵,成为军队的专业技术骨干。这些志愿兵在军队服役一定年限后,可以选择退役,由国家负责安置工作。这一政策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既稳定了军队的专业技术队伍,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也不断调整和完善。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志愿兵纳入劳动合同制管理,不再保留原有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这一改革旨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志愿兵转业后的身份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志愿兵转业后的身份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这是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实施初期,志愿兵转业后的主要身份。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属于国家编制,由国家财政开支,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已经不再设立。

2. 劳动合同制职工身份。这是目前我国志愿兵转业后的主要身份。劳动合同制职工身份不占用国家编制,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合同制职工身份是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主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 国家干部身份。这是一种特殊的职工身份,主要针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家干部身份属于国家编制,由国家财政开支,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志愿兵转业后一般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的条件,不能直接转为国家干部。

三、志愿兵转业安置的困境

1. 安置工作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志愿兵转业安置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志愿兵转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2. 待遇保障难。由于志愿兵转业后不再保留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其工资福利待遇与在军队时相比有所降低,一些志愿兵对此感到不满和失落。

3. 身份认同难。志愿兵转业后需要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建立新的身份认同。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一些志愿兵难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四、关于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一些转业志愿兵提出要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 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高于劳动合同制职工待遇,能够保障志愿兵转业后的基本生活。

2. 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有利于志愿兵转业后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

3. 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是对志愿兵在军队服役期间所作贡献的一种补偿和肯定。

但是,从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并不现实,主要原因如下:

1. 全民所有制职工身份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符合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发展方向。

2. 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将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有违公平原则,不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如何解决志愿兵转业安置问题

1. 完善志愿兵转业安置政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提高志愿兵转业后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 建立志愿兵转业安置专项基金,对困难志愿兵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助和生活救助。

3. 加强志愿兵转业后的社会保障,落实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保障其基本生活。

4. 加强志愿兵转业后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帮助其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实现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

总之,志愿兵转业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志愿兵转业安置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又要正确看待志愿兵转业后的身份问题,理性看待恢复全民所有制职工待遇的呼声,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志愿兵的合法权益。​​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