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健康是《柳叶刀》系列期刊2024年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致力于加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等专科之间的合作,为所有受脑疾病问题困扰的人提供更好的照护。我们采访了4位脑健康领域的专家,跟我们分享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展和思考。
脑健康 | 陆林:关于推进致幻剂在脑疾病治疗中合理使用的思考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陆林院士:
研究发现,一些致幻剂对神经精神疾病有治疗作用。在精神药品和神经药品的研发中,一个主要的热点和挑战就是致幻剂的药物使用。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或者接近成功的案例,但还是不太成熟。推进致幻剂在脑疾病治疗中的合理使用,是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也充满着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临床医生需要把握好致幻剂的使用剂量和使用范围,不是让患者致幻或者精神错乱,而是可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中国对致幻剂药品的管制非常严格。国家一直鼓励科学家们在临床前研究(动物研究)探索致幻剂如何能用作治疗药品,但在临床试验方面批准比较严格,只有在确定其完全有效时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致幻剂在内的所有管制药品,在进入临床之后也会进行全过程的严格监管。例如,用致幻剂治疗抑郁症只能在医院中使用,医生观察到患者的状态好转并达到一定指征之后,就不会再使用致幻剂,转而使用其他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脑健康 | 刘鸣: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获益远大于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刘鸣教授:
脑卒中是导致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且近年脑卒中所致的残疾负担明显增高。但是,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是严格执行已推荐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和理念,预防降低脑卒中负担的效果应该是远大于治疗的获益。预防的重要性怎么样强调都不过分。预防脑卒中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包括日常健康生活习惯的普及,防治可调控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和饮酒、紧张焦虑等),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个体,应从青少年开始预防和早期识别危险因素的发生;第二,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个体(高危个体),应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第三,对于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应预防进展为重症和危重症,从而降低死亡和残疾的风险,同时应防止脑卒中再发(二级预防),最终降低脑卒中的疾病负担。
脑健康 | 关注癫痫共病,重视癫痫非发作症状的诊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研究员:
中国的癫痫患者数量约900万~1000万,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得到了规范和充分的治疗。癫痫患者会患上其他疾病,即癫痫共患病。约50%成人活动性癫痫患者至少有一种共患病,儿童患者这一比例则为70%以上。癫痫共患病可以分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三大类。癫痫共患病的存在不仅影响癫痫的治疗康复,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癫痫是一个多元性疾病,往往造成非单一性功能损害,了解癫痫共患病可以加深对癫痫的理解,并实现癫痫的全面管理。我们关注癫痫共病,一方面是特别提醒临床专业人员“既要关心癫痫发作的诊治,也要重视癫痫的非发作症状诊治”,另一方面也是特别提醒患者及家属“不仅要进行规范治疗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等,积极参与到疾病的自我管理中,为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脑健康 | 方贻儒:基于患者临床特征,在规范基础上个体化治疗双相障碍
上海交通大学心境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情感障碍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方贻儒教授:
双相障碍从临床表现看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是混合发作,其共同特点就是患者的情感不稳定,即时常处在抑郁状态下或躁狂状态下。在整个双相障碍病程发展过程中,包括缓解期,患者其实都存在着情感认知活动的不稳定和不协调。近年来,中国在双相障碍方面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的进展之一就是:改变双相障碍的对症治疗理念,逐步转向个体化治疗。双相障碍的既往治疗往往是对症治疗,即针对躁狂发作使用强镇静的药物,针对抑郁发作就用抗抑郁的治疗措施。随着临床实践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对症治疗其实对于双相障碍是不合理的。因此,双相障碍的治疗逐渐走向基于患者不同临床特征的个体化治疗。也就是说,针对患者的发作症状、症状群、有无共病、个体特征等,来做一些治疗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