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实则称氏,夏称王,商称帝,周称天子,秦以后称皇帝

沉淀的过去 2024-09-03 11:04:36

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是战国时代的追名,氏族酋长、部落联盟首领实称“氏”;至大禹平治水土、征服四方、各部族归附后始称王;商灭夏后,商族尚鬼,遂有天上的上帝和人间的王帝之称谓;武王克商,周王鼓吹天命观和君权神授,周王又称周天子;秦并天下后,秦始皇自诩功盖三皇五帝,号称皇帝,至此在漫长的2132年的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皆称皇帝(皇上)。

1、《周礼》称“三皇五帝”者,原始称号叫作氏。

三皇即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即有熊氏(黄帝)、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有虞氏(舜),或金天氏(少皞)、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

三皇五帝所指不止于此,但都称之为氏。氏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酋长,酋长不是统一国家的皇帝,传说时代还没有统一的国家。

《周礼》成书于战国,正值诸侯国僭号称王称帝时代,作者遂根据想象追名曰“三皇五帝”。

2、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后,国家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

古王字,象人端拱而坐,乃最高统治者居于王位之形,或曰本象斧钺,是军事统帅的象征。而《说文》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以王为圣人,尊道贵德,为神所向往。

其实,古代王位的得来,乃由于武力征服所致,而非所谓的德通天地四方、仁者无敌所致。故《韩非子·五蠹》说:“夫王者能攻人者也。”

始称王者,乃大禹也。禹征三苗、伐共工、戮防风氏,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商汤灭夏称王。《尚书·多士》说:“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诗经·商颂·玄鸟》说:“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吕氏春秋·简选》说:“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远近归之,故王天下。”

汤至纣,17世31王。汤以前先祖追为王,如玄王、王亥、王桓、王夨等等。

周武王克商,其后至春秋二十六位最高统治者,皆以王称,始祖后稷及太王、王季、文王,也皆以王称之。

故夏商周又称三代或三王。

3、在商代出现了天帝崇拜。

恩格斯说:“没有统一的君主,就绝不会出现统一的神。”天帝或上帝是天上的全能之神,权力至高无上,主宰一切,这是由人间产生王者而想象出的至上神。

甲骨卜辞云:贞咸宾于帝,贞大甲不宾于帝,贞下乙不宾于帝,贞父乙帝。咸,大乙汤。下乙即祖乙。乙帝,小乙,武丁生父。殷人以为先王死后,可以升天配帝,故亦称帝。

其分别是,天上的至上神称上帝,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帝,王帝在人间,对上帝在天上而言,亦可以称为下帝。武丁时卜辞又有称上子和下子的。

如甲骨卜辞曰:贞隹王帝人不若,贞上帝降灾,贞上子受我又,贞氏下子。

《殷商史》指出,子者,《广雅·释诂》说:“子,君也。”《礼记·曲礼下》说:“虽大曰子。”郑玄《注》:“天子亦谓之子。”上子者,上帝的别称。下子者,即指王帝而言。上子为上帝,所以能授佑于人间。下子为王帝,因其为先祖,所以才对他祭祀。商周两代最高统治者,除称王、称帝、称天子之外,还有一种称号,叫“一人”“余一人”“予一人”。

殷王武丁时甲骨卜辞说:贞其于一人祸。祖庚、祖甲时卜辞说:乙己,王卜,贞余一人亡祸。

4、西周时最高统治者又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天子”一词当最早出于诗经:《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后见于史记,《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认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天为父,所以号“皇天”,地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为天之子。

按照宗法制度来说,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力继承父的遗产,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传子孙。一般认为,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为“天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周天子通过借助神秘的天的力量,确立在人世间的统治地位,让人笃信天命安排,周人如此解释政权的合法性:“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

董仲舒说,上天主宰一切,治理人间的大事交给自己的儿子“天子”(即帝王),“天子”是代表上天来统治百姓的,所以,百姓服从“天子”,也就是服从上天;如果反对“天子”,也就是反对上天。这就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了惩戒诸侯,周天子也借用天的名义。为给自己的政权寻求合法的根据,也为约束震慑其他部落,周公开始制礼,规定严明的尊卑等级制度,将周天子捧到“天之元子”的神之位,已经至高无上了。

5、秦并天下后,秦王政自以为功业超迈“三皇五帝”,号位皇帝,其为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制曰:“联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作为天子的最高尊称,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2132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帝制朝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