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木航拍乳山寨镇全部44个村合集

二木先生啊 2024-12-10 06:34:28

1、盘古庄

全村535户,1595明成化元年(1465年),王姓由乳山寨迁此立村。因此地古有村庄(金末战乱被毁),故称盘古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徐姓由台依迁入,高姓由海阳徽村迁入,徐、高二姓为主要姓氏,王姓次之。

2、寨西

全村538户,1396人。北宋初年在此屯兵设寨,因位于大乳山之北,故称乳山寨,后黄姓军户落籍建村黄家疃,明初迁走。明嘉清年间(1522~1566年),王、张、冷等姓分别由莱阳岘子湾、莱阳苍白山、平度迁此立村,取名乳山寨。清代有徐、李、于、阎、陈、石等姓分别由大崮头、司马庄、人石、海阳大芦头诸村迁入。1945年分为寨中、寨东、寨西三个行政村。

3、寨东

全村420户,1069人。北宋初年,在此屯兵设寨,因位于大乳山之北,故称乳山寨,后黄姓军户落籍建村黄家疃,明初迁走。明嘉清年间(1522~1566年),王、张、冷等姓分别由莱阳岘子湾、莱阳苍白山、平度迁此立村,取名乳山寨。清代有徐、李、于、闯、陈、石等姓分别由大固头、司马庄、人石、海阳大芦头诸村迁人。1945年分为寨中、寨东、寨四三个行政村。王姓为主要姓氏,其次有于、李、阀、徐、陈、姜等姓。

4、寨中

全村410户,1038人。北宋初年在此屯兵设寨,因位于大乳山之北,故称乳山寨,后黄姓军户落籍建村黄家疃,明初迁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张、冷等姓分别由莱阳岘子湾、莱阳苍白山、平度迁此立村,取名乳山寨。清代有徐、李、于、阎、陈、石等姓分别由大崮头、司马庄、人石、海阳大芦头诸村迁入。1945年分为寨中、寨东、寨西三个行政村。现主要姓氏为王姓、其次有张、李、姜、于等姓。

5、东司马庄

全村290户,750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于子真由荣成赤山迁司马庄村东立村,故名。后有江、崔、赵、魏等姓迁入。

6、南司马庄

全村576户,1466人。明天启元年(1621年),于象泽、于象谓由司马庄南迁一里许立村,取名南司马庄。后有王、赵、刘、安、张等姓迁入,于姓户数占93%。主要姓氏为于姓,其次有王、赵、刘、安、张、曲、杨、高等共计15姓。

7、北司马庄

全村333户,829人。金初,赫姓居此,取名赫家疃。南宋末年,于广由荣成赤山迁居赫家疃。后赫姓迁走,更名于家庵。元末,于广六世孙于仲保诏拜兵部司马,明初更名司马庄。后因析建南司马庄而更今名。

8、西驾马沟

全村432户,1044人。明末清初,李姓迁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董姓由即墨市牛齐埠迁驾马沟西立村,故称西驾马沟。主要姓氏为董姓,其次为李姓。

9、东驾马沟

全村290户,764人。金代王姓先居此立村,因所居山沟内多棘子,故取名棘子沟。元末大司马于仲保每次回家省亲往返都在此驾马,后更名驾马沟。明末,张、于、李三姓分别由宋格庄、赤家口、海阳留格庄迁入。清初,更今名。清末,胡姓由小疃来居。现主要姓氏为张姓,其次为李、王、于等姓。

10、仇家兴

全村234户,561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仇世广兄弟二人由陕西省华阴县迁居兴善院附近立村,取名仇家兴善。清乾隆年间,于才富由南司马庄迁人,宋姓由海阳所镇南泓村迁入,后张姓迁入。道光年间,孙福吉迁此建孙家兴善,1952年并入仇家兴。现主要姓氏为于、仇二姓,其次有孙、张、宋等姓。

11、李家兴

全村179户,436人。明万历年间十六年(1588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入当时的古寺兴善院北定居立村,取名北兴善。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李姓由大崮头迁入。清末,王姓由夏村、陈姓由海阳留格庄、孙姓由孙家兴善来居。后因李姓人众,更名李家兴。现主要姓氏为李、于等姓。

12、高家兴

全村67户,159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刘、于姓分别由庄上、泗水头、南司马庄迁兴善院附近定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高姓由官庄迁入。因高姓人众,取名高家兴。40年代与周围各村为一个行政村,统称兴善。20世纪50年代与李家兴为一个行政村。1962年2月独立为一个行政村。

13、横山后

全村460户,1094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隋升、隋凯由东诸往迁横山之后定居立村,取名横山后。清道光年间(1821~1873年),于姓由南司马庄迁入。隋姓占总户数的90%,其次有于姓等。

14、车村

全村470户,1240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才兴由云南迁此定居立村,因其夫人姓车,后人为纪念车氏,而取名车村。崇祯年间(1628~1644年),高姓由到根见来居。现主要姓氏为郭姓,其次为高姓。

15、石硼崔家

全村有155户,388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崔姓由莱西店埠迁此定居建村,因村后有石硼,故称石硼崔家。后有王、徐姓迁入。两姓户数均少,现主要姓氏为崔姓。

16、芦根滩

全村210户,610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臧、汪二姓由海阳臧家和东楼子来居,因此地临海滩多芦苇,故称芦根滩。随后王、邵二姓由乳山寨、圈港迁此。现主要姓氏为臧姓,其次为汪姓等。

17、凤台顶

全村252户,666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由南司马庄迁此定居立村。因明代在此设烽火台,故名烽台顶,后演作今名。现主要姓氏为于姓,占95%。

18、玉皇台

明崇祯元年(1628年),崔姓由崔家迁居于此。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宋、于姓由赤家口、司马庄迁入;雍正六年(1728年),曲姓由莱阳迁入;光绪四年(1878年),李姓由耳沟迁入。后有高、孙、张姓相继由邻村迁入。因村址地势较高,东、北两边地势较低,远远望去像一个土台子,故称台上村,后因地处玉皇山山脉,改名玉皇台村。现主要姓氏为于、曲、李、宋等姓。全村510户,1356人。

19、楼村

全村350户,960人。2007年,被评为威海市“党建先进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姓由莱阳水头沟迁居立村,因当时村北高处有旧屋远眺似楼,故称楼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邢姓由桑行埠迁入;光绪五年(1879年),宫姓由南西屋来居。现张姓为主要姓氏。

20、管村

全村214户,603人。2008年被乳山市委评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明初,管姓居此立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管姓外迁,江姓由海阳江家迁居立村。嘉庆年间(1796~1820年),于姓由南司马庄迁入。后丛姓迁入。现主要姓氏为于姓。

21、小岚

全村93户,227人。2012年,被评为威海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明末,孙姓居此为凤城地主看管山岚,得名小岚。清初,孙姓迁宋河,于姓由司马庄迁此立村,袭旧称。后王、高、隋姓由邻村迁入。现主要姓氏为于姓。

22、夏家

全村115户,287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夏姓由夏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夏家,后夏姓迁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冷姓由乳山寨来居,袭旧称。同治年间(1862~1874年),刘、戴二姓由玉皇山后迁入。20世纪40年代与滕河为一个行政村,1955年独立。现主要姓氏为冷姓,其次有戴、刘等姓。

23、滕河

全村316户,808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滕姓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滕格庄。清初,滕姓迁走,高、王、于三姓先后由到根见、乳山寨、司马庄迁此,袭用原村名。1942年更名滕河。现主要姓氏为于、高等姓。

24、宋河

全村186户,474人。明朝中期,宋姓由赤家口迁居立村。因村边有小河,故称宋家河子。清初,宋姓迁走,孙、于二姓由小岚和海阳河崖来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姓由海阳徽村迁入;清末,江、鞠二姓由海阳江家和远牛庄迁入。1943年更名宋河。现主要姓氏为孙、于等姓。

25、到根见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高祖、高岳由安徽凤阳府迁海阳凤城,翌年又迁此定居立村。因村庄被群山包围,不到根前见不到,故名到根见。为高姓村庄。

26、人石

全村630户,1896人。明初,唐、阎二姓相继居此立村。因村西山顶有巨石似人,故取名人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唐、阎二姓先后迁走;高、于、姜三姓先后由到根见、乳山寨和峒岭迁此,沿用原村名。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姓由海阳望海迁入。现主要姓氏为高姓,其次为王、于、姜等姓。

27、孤石河

全村53户,120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高姓由人石来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王姓由贾家迁入。因村旁河中有三孤石,故取名孤石河。现主要姓氏为高、王、于等姓。

28、滩甲庄

全村有256户,669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孙姓由刁家迁居立村,因靠海滩,取名滩甲庄。同治年间(1862~1875年),高姓分别由到根见和人石村迁入。现主要姓氏为高姓,其次为孙姓。

29、贾家

全村401户,981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贾姓居此建村,以姓氏取名贾家,后迁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王姓由海阳埠落迁此定居,沿用原村名。清末,辛、隋二姓由大辛家和横山后迁入。现主要姓氏为王姓,其次为辛姓。

30、刁家

全村298户,728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刁姓从文登长山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清初,孙姓由牟平城内来居,刁姓迁刁家地后仍沿用原村名。清末,隋姓由横山后迁入,王姓由青岛迁入。现主要姓氏为孙姓,占总户数的90%以上。

31、梅家

全村220户,561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梅姓由河南迁居此地,以姓立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梅姓移居垛疃,高姓由到根见来居,沿用原村名。后李姓由大崮头迁入。现主要姓氏为高姓,占总户数85%左右。

32、杨家

全村162户,391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杨姓从海阳五间屋迁此定居立村。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任、丛、宁姓相继由海阳大疃、大阎家、寺家迁入。杨姓占总户数80%,其次有任、丛、宁等姓。

33、圈港

全村570余户,1500余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邵姓由河南云南庄迁此定居立村,取名邵家庄。天启年间(1621~1627年),于姓由司马庄来居。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单姓由大单家迁此,因当时村南为港滩所围,故取名圈港。1945年邵家庄并入圈港。现单姓占70%,邵姓次之。

34、乳山屯

全村183户,486人。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刘、郭姓由云南迁乳山寨之西定居立村乳山屯。主要姓氏为刘姓,其次为郭姓。

35、小管村

全村442户,1126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沙姓由云南迁此定居,后沙姓渐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邵姓由河南云南庄迁此,为司马庄管田庄,故称小管村。天启元年(1621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现邵姓为主要姓氏,其次为于姓。

36、玉皇山后

全村158户,400余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单姓由圈港迁玉皇山之后建村,取名山后。乾隆十三年(1748年),于姓由玉皇台迁入。清末刘、张、李姓分别由乳山屯、楼村、海阳迁入。1980年更名玉皇山后。现主要姓氏为单、于二姓,其次为刘、李、邢、张等姓。

37、赤家口

全村548户,1339人。金代迟姓居此地山口处建村,故名迟家口。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宋姓由育黎村迁入,随后于姓由司马庄迁此,迟姓迁汪水后更名赤家口。清初李姓由海阳留格庄迁居。现主要姓氏为宋、于、李姓等。

38、小庵

全村308户,715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仇姓居此看庵,故名小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入。于姓占总户数的95%,其次为仇姓。

39、耳沟

全村126户,318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刘姓由黄格庄迁居立村,以村南河沟形似耳朵取名耳沟。后有曲、王、杜、于姓迁入。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与沙沟合为一个行政村。

40、乔家庄

全村54户,145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乔姓由井乔家迁此定居立村。20世纪40~50年代与崔家沟为一个行政村,1960年3月独立并建立党支部。为乔姓村庄。

41、崔家沟

全村230户,570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崔姓由崔家迁此山沟处定居立村,取名崔家沟,后渐泯。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姓由大崮头迁此,袭旧称。道光五年(1825年),张姓由泽上迁入。40年代与乔家庄为一个行政村。1960年又分为2个行政村。现主要姓氏为李姓,其次有张、乔、于、姜姓。

42、果枣夼

全村363户,895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于姓由司马庄迁西北面山夼定居立村。因山夼内长满野生山枣,故得名果枣夼。为于姓村庄。

43、宝口

全村328户,780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刘姓由文登鸭儿湾迁此立村。因村西山崖形似豹口,故以豹口为名。1935年更名宝口。为刘姓村庄。

44、沙沟

全村138户,354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姓由楼村搬迁至此立村,因该村土地多为沙质土,故取名沙沟。后有邢、高、宋、孙姓由邻村迁入。现主要姓氏为张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