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打广告的吗?

无关痛痒 2023-05-31 12:54:27

我们现在看到的广告无处不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公交车、地铁站……各种各样的广告形式让我们目不暇接,有的还很有创意,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你知道吗?古代人也会打广告,而且他们的广告方式也很有意思,有些甚至可以说是古代版的“营销号”。

那么,古代人是怎么打广告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人打广告的目的和现代人一样,都是为了招揽顾客,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但是因为受到时代和技术的限制,他们不能像现代人一样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来传播信息,所以他们只能利用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招幌。招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挂在店铺门口或者街边的旗帜、牌匾、幌子等标志物。它们通常会写上店铺的名字、经营的项目、特色的商品等信息,有时还会配上一些图案或者形象,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家店卖什么,有什么优势。

比如说,在《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之前,在景阳冈酒家门口看到了一面写着“三碗不过冈”的旗帜。这就是酒家的招幌,意思是说这家酒店的酒纯度高,后劲足,人只要喝了三碗就过不了后面难走的山冈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显示出自己酒店的特色,还能激起顾客的好奇心和挑战心,让他们想要进去试试看。

再比如说,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招幌,有酒旗、茶旗、当铺牌匾、药铺牌匾等等。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就是卖胭脂绒线的张胜。他最开始是沿街叫卖,把商品放在一个彩色箩篮里。后来生意好了开了店铺,他就把箩篮作为自己店铺的招幌,挂在门口。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老顾客认出他,还能够吸引新顾客进来看看。

除了招幌之外,古代人还有一种打广告的方法就是口头宣传。口头宣传就是利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商品或服务的优点,引起顾客的兴趣和信任。口头宣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己说,一种是让别人说。

自己说就是指商贩自己用吆喝、歌谣、对话等方式来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让路人听到,有的还会配上一些动作或者道具,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比如说,在《西游记》里,唐僧一行人到了女儿国,看到一个卖瓜的小贩,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吆喝:

卖瓜的道:“买瓜的来!买瓜的来!这瓜甜极了,不信你尝尝。我这瓜不是寻常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金丹。你们不信,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注意力,还能够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他们觉得这个瓜有什么神奇的故事,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让别人说就是指商贩利用别人的口碑或者推荐来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让顾客感觉更加可信和有保障。比如说,在《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去逛街,看到一个卖珍珠粉的小贩,他就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广告:

卖珍珠粉的道:“这位姑娘买点儿珍珠粉吧!这可是正宗的海南岛出产的珍珠粉,不是那些山货。你看这粉多细多白啊!用了这粉,皮肤就会变得光滑细腻,白里透红。这可不是我吹牛,你问问旁边那位姑娘就知道了。她就是用了我这粉才变得那么漂亮的。”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利用别人的美貌来证明自己商品的效果,还能够借助别人的声誉来增加自己商品的信誉。

当然了,古代人打广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说,有些商贩为了赚钱,就会用虚假或者夸张的广告来欺骗顾客,结果被人识破或者投诉,甚至被官府查处。比如说,在《聊斋志异》里,有一个卖鹿茸的商贩,他就用这样的广告来忽悠顾客:

卖鹿茸的道:“买鹿茸啊!买鹿茸啊!这可是上等的鹿茸啊!这鹿茸是从天上飞下来的神鹿身上割下来的,有着无穷的灵气和功效。吃了这鹿茸,可以延年益寿,驱邪避凶,治百病。这可不是我胡说八道,你们看看这鹿茸上面还有天书呢!”

结果被一个识货的老头子揭穿了秘密:

“你别在这里忽悠人了!你这鹿茸根本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神鹿身上割下来的,而是从一只死了的老鹿身上剥下来的。你看这鹿茸上面的天书,其实就是一些虫蛀的痕迹,跟天书有什么关系?你这鹿茸没有一点灵气和功效,吃了还会中毒,你简直是害人不浅啊!”

说完,老头子就把鹿茸扔在地上,拂袖而去。周围的人听了老头子的话,也都纷纷散去,不再理会卖鹿茸的商贩。卖鹿茸的商贩见状,只好收拾东西,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古代人打广告的一个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一个道理:广告不能乱打,要诚信经营,否则会得不偿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