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雨秀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7300字)
【正经社“银行升级战”观察之四】
2024年开年以来,被称为“罚单之王”的民生银行的被罚金额已经达到995万元。尽管如此,和前几年相比,被罚金额已经下降了很多。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年-2023年,民生银行被罚金额分别达1.11亿元、1.37亿元、0.46亿元和2.2亿元,四年累计被罚超5亿元。
与频繁收到罚单同时,民生银行的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都出现了明显下降。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总营收同比增长率为-6.80%,名列9家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下同)倒数第三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5.83%,名列末位;不良贷款率达1.44%,仅次于华夏银行的1.66%和浦发银行的1.45%,名列第三位;作为银行资产质量监管和反映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拨备覆盖率仅为149.36%,不仅名列末位,而且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150%的基本标准。
遥想11年前的2013年,民生银行还被称作“小微之王”,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名单的16颗新星和A股上市公司业绩百强榜单前三甲,均有民生银行的名字。
短短11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民生银行从一名行业前排的优等生坠落成了多项重要指标行业垫底的差等生?
1
“罚单之王”的名声被坐实
8月2日公布的处罚通知是民生银行及分支机构2024年收到的第13批罚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龙岩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民生银行龙岩分行因信贷档案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做出处罚决定的时间是7月26日。
往前追溯,2024年刚开年,民生银行的8家分支机构便陆续收到监管部门“派发”的罚单,被罚金额共计405万元。
4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又披露了一份针对民生银行的处罚通知,称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被处以150万元的罚款。
5月31日,民生银行长春分行又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吉林监管局罚款60万元。
仅仅20天后的6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发布了4张罚单,对民生银行宁波分行罚款合计230万元,对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宁波分中心罚款合计70万元。
更近的7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罚单显示,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因违规提供政府性融资被罚款50万元,时任民生银行上海嘉定支行行长助理高洋慧被警告。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最近三四年,收到大额罚单似乎已经成为民生银行的家常便饭。
2020年9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了一份罚款总金额过亿的处罚通知:2017年风险管理及内控有效性现场检查中,民生银行被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296.47万元,罚款10486.47万元,罚没合计10782.94万元。
2021年7月6日,民生银行再次刷新自己单次被罚金额的历史记录:因2019年年度业务检查中被发现存在31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处以一次性罚款1.145亿元。当年,民生银行及分支机构共收到33张罚单(不含个人处罚),罚款金额超过100万元的就有5张。
2022年,民生银行被罚金额比前两年明显少了很多,“仅有”4629万元,但是收到的罚单批次达到了惊人的77次,位居股份制银行榜首。
2023年,民生银行“再接再励”,领到两张金额超5000万元的罚单:第一张是2月17日,因存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资金被挪用、统计数据不真实等问题被银保监会处以8970万元罚款,同时没收违法所得2.462万元,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第二张是6月21日,因重庆分行被发现2016年及此前年度的票据业务存在违规行为,被重庆银保监局处以 5967.8万元罚款。
民生银行“罚单之王”的名声,被坐实。
2
从“优等生”到“落后生”
与不断收到大额罚单平行的另一条线是,民生银行的经营业绩进入了下行通道。
根据历年财报披露的数据,2020年-2023年,民生银行总营收分别为1849.51亿元、1688.04亿元、1424.76亿元和1408.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0%、-8.73%、-15.60%和-1.16%。总营收出现连续3年下降。
从财务数据上看,2021年-2023年总营收的下降直接系净息差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下降所致。期间,民生银行净息差收入分别为1257.75亿元、1074.63亿元和1024.3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99%、14.56%和4.68%;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为275.66亿元、202.74亿元和192.36亿元,分别同比下降0.35%、26.45%和5.12%。
2020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43.09亿元、343.81亿元、352.69亿元和358.2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6.25%、0.21%、2.58%和1.57%。
后面三年总营收不增的条件下归母净利润反而出现小幅上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收益增加和信用减值损失减少。
根据民生银行年报提供的数据,3年间,民生银行的投资净收益分别为114.67亿元、149.08亿元和161.3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773.98亿元、487.62亿元和457.07亿元,连续3年减少。
2021年-2023年,虽然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呈下降趋势,但是排名仍然位于股份制银行的前列。2020年-2023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2%、1.79%、1.68%和1.48%,近3年间下降了0.31个百分点,但是到2023年年末仍然名列12家股份制银行的第二位,仅低于华夏银行1.79%的不良率。
2021年以来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跟民生银行2020年以来收紧风险偏好直接相关。2020年以前,民生银行的授信标准比别的股份制银行更为宽松,虽然带来了业务规模的增长,但代价是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20年=2023年,民生银行贷款增速明显下降,从10.5%一路下降到5.0%、2.4%和5.9%,增量部分基本是优质贷款。
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同样值得警惕的是,逾期贷款的明显攀升。2020年末至2023年末,民生银行逾期贷款额分别为780.88亿元、877.25亿元、823.61亿元和879.03亿元。同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分别达976.37亿元、1051.08亿元、988.68亿元和974.44亿元,贷款拨备率分别达2.53%、2.60%、2.39%和2.22%。
2021年至2023年贷款拨备率降低,有两种可能:一是意味着贷款损失减少,二是通过调节贷款拨备虚增利润。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考虑到最近两年的经济大环境和民生银行自身的历史风险资产问题,刻意调节利润的嫌疑更大。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偏低已经引起监管部门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139.38%、145.30%、142.49%和149.69%,不仅低于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水平,而且连续4年低于监管部门要求的150%的基本标准。
3
零售转型意外失败
民生银行“堕落”的轨迹中,2014年和2020年是两个值得关注的时间节点。
2013年是民生银行高光的一年。
那一年的2月4日,民生银行收盘市值达到3270亿元,一举超越股份制银行龙头老大招商银行的3140亿元,成为股份制银行的第一名。
到当年年末,民生银行的营业收入增长到1158.86亿元,比1997年(成立第二年))的8.12亿元增长了141倍,与招商银行的差距缩小到只有160多亿元;净利润增长到422.78亿元,比1997年的1.7亿元增长了近248倍,与招商银行的差距缩小到不足100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85% ,略高于招商银行的0.83%;拨备覆盖率为259.74%,略低于招商银行的266.00%。
那一年,时任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放出豪言:“不再为存款而存款,为贷款而贷款,为赚钱而赚钱,要从这些基础性工作中走出来;我们服务小微企业,现在又做小区金融……银行就应该这样办,这就彻底改变了传统商业银行模式。”
但是,董文标第二年便离开了民生银行,他的继任者洪崎没有按照他画出的路线走,而是迅速向零售方向转型,重点布局消费金融和财富管理领域,特别是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事后有评论认为,2014年董文标离任是民生银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言下之意是,如果按照董文标规划的“做小区金融”的路线走下去,民生银行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但是,正经社分析师认为,回到当时的环境,洪崎选择向零售转型,而且重点押宝消费金融和房地产,未必就是一个错误。当时重点押宝这两个领域的银行远不止民生银行一家,因为当时实业界和学术界几乎一致认定,消费升级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房地产至少还有十几年的黄金时期。
只不过,剧情没有按照写好的剧本演下去。
2018年年中以后,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码,房地产市场迅速走向低迷,房企暴雷现象日益频繁。与此同时,消费下沉趋势日渐凸显。
大概从2019年下半年起,商业银行就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上述两大趋势给经营业绩带来的冲击。重点押宝房地产行业和消费升级而风控能力又没有及时跟上的民生银行,自然没能幸免。
民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包括对公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是同行中较高的,到2021年12月31日仍高达8.91%,第二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高达8.77%,远高于同行业5.64%的平均水平。
房地产对民生银行经营业绩的冲击是2021年以后才凸现出来的。房企风险集中暴露的2020年,民生银行的贷款的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窟窿,损失准备较2019年增长18%,达到惊人的976.37亿元。
但是,造成损失的不是房地产,而是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采矿业,三者的不良贷款率均超过了3%,交通运输业的不良贷款率更是由2019年的1.38%激增至2020年的4.11%,而当年房地产行业对公业务的不良率仅为0.69%,同比仅增加了0.41%。
但是,2021年以后,民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风险便集中暴露了出来。2021年,民生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从上一年的30.4亿元猛增到95.74亿元,2022年和2023年又进一步增长到155.45亿元和170.38亿元,对应的不良率分别为2.66%、4.28%和4.92%。
2020年,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343.09亿元,较上一年猛降36.25%。随后的3年,净利润基本徘徊于350亿元左右。10年前还直逼招商银行,10年后还不及招商银行(1466.02亿元)的零头。
与房地产一样,信用卡业务是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另一个“重灾区”。2020年,民生银行信用卡业务的不良贷款金额达151.8亿元,不良贷款率达3.28%,明显高于招商银行的1.66%和平安银行的2.16%。即便随后3年有所下降,但直到2023年仍高达3%左右。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看重的零售财富管理业务亦难言成功。2020年至2023年,民生银行零售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为62.68亿元、68.38亿元、41.96亿元和39.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42%、9.27%、-38.64%和-5.31%,占非利息净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60%、15.89%、11.98%和10.35%,远没能挑起非利息净收入的大梁。
4
股东成为最大的风险
如果说民生银行零售转型遇上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消费下沉是时运不济的话,那么股权过于分散则是民生银行的“先天缺陷”——为民生银行的内部权斗、股权结构不稳定和关联交易埋下了祸根。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最近两年,有关民生银行大股东的几条消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一是2023年1月,民生银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为由,向前十大股东泛海控股提起诉讼,索赔本金、利息、罚息等款项约70亿元。泛海控股实控人卢志强,是民生银行的创始人之一,还曾担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多年。
二是2024年6月18日晚,另一个大股东东方集团自曝,公司及子公司存在关联方东方集团财务公司的16.40亿元存款出现大额提取受限情形。随后,东方集团所欠民生银行的95.99亿元贷款引起了市场担忧。
三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民生银行向七大股东——大家保险、泛海系、上海健特及关联方、新希望系、同方国信及关联方、东方系、福信集团及关联方发放的贷款余额合计达769.68亿元。
上述消息证实了一家评级机构的观点:部分股东负债过重和股权质押比例过高、股权结构不稳定、关联贷款减值风险偏高,可能是民生银行面临的最大的风险。
卢志强和泛海系与民生银行的问题,实际上2022年5月就已经公开化。当时民生银行股吧中贴出一个帖子说:“因为股权分散,导致一个致命缺陷,部分小股东使用10亿资金,通过高杠杆借贷60亿,合计70亿买入4-5%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掌控贷款规模4万亿的民生银行,随便给自己批贷300-500亿,而且是低息贷款。从500亿中,拿出60亿偿还高杠杆贷款,实际掌控在自己手里就有440亿元现金和70亿股票,用440亿注入自己的公司去赌博。”
帖子没有点明“小股东”是谁,但稍微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指的就是泛海集团。
泛海集团实控人卢志强曾是山东首富,还是神秘富豪组织“泰山会”的成员,正是他当年的积极推动,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才得以破茧而出。而他积极推动成立民生银行的一个重要动机是,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截至2023年年底,泛海系从民生银行获得的贷款余额已达187.26亿元。
根据民生银行董事会2023年5月30日发布的公告,泛海系所持民生银行24.17亿股(约占民生银行总股本的5.52%)已经全部质押出去。
而张宏伟掌控下的东方集团,则是趁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民生银行清理不良资产,通过法院强制拍卖股东股权来回收发放给股东的贷款的时机,收购了9.42%的股份而成为当时民生银行的第二大股东的。
东方集团目前已降为民生银行第十大股东,持有民生银行12.80亿股份,持股比例为2.92%。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根据民生银行披露的消息,东方集团所持民生银行股权的99%已经质押出去。
5
股权分散埋下祸根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就仿照欧美股份制银行的做法,各大股东均拥有股东席位,但没有一个可以单独控制银行。1996年1月12日民生银行正式挂牌成立时,创始股东多达59家,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为6.54%。
但是,股权分散非但没有起到权力制衡和民主决策的效果,反而产生了一些制度设计者们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一是股东内部纷争不断,股权结构极不稳定。
数据显示,2000年12月A股上市前的一年半内,民生银行共发生20多起股权转让,涉及股份约63631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46.1%。经过一轮洗牌,民生银行的股权有所集中,形成了新希望系、泛海系和东方系三大集团,被业内戏称为“三驾马车”,但仍然没有哪一系拥有绝对控制权。
民生银行股东之间的争斗没有因为三驾马车的形成而停止,只是变成了三驾马车之间的争斗。三驾马车的掌舵人刘永好、卢志强和张宏伟轮流担任副董事长,而管理团队则需要谨慎平衡三派之间的关系。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因为目前前十大普通股东中的泛海控股、东方集团、上海健特和同方国信所持有的民生银行的股份已经近乎百分之百处于质押状态,所以:
不能排除后期民生银行的股权结构还会发生重大变化。
二是内部关联交易盛行。
对于股权过于分散可能带来的关联交易问题,制度设计者们是有心理准备的,因而特别设置了一个附属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和1名执行董事组成的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给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意见抑或经董事会授权就专业事项进行决策。
但事实表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比如卢志强2006年当选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后,“泛海系”就被曝出从民生银行获得了约33亿元的关联贷款。即便是2021年泛海控股彻底爆雷以后,民生银行还陆续给泛海控股放贷约68亿元。
泛海当然不是唯一一家从民生银行获得关联贷款的大股东。正如前文提及的那样,截至2023年年底,大家保险、上海健特及关联方、新希望系、同方国信及关联方、东方系、福信集团及关联方,从民生银行获得的关联贷款余额亦分别达到268.67亿元、112.20亿元、27.32亿元、49.70亿元、95.99亿元和28.54亿元。
2023年2月17日,民生银行被银保监会处以8970万元罚款、没收2.462亿元违法所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审议”。
三是所有人难以到位,没有谁真正为公司的经营业绩负最终责任。
民生银行成立之初就做出规定,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能超过10%。有部分股东对此是有不同意见的,但是最终没能改变制度设计者们的决定,只能寄望一个强有力的、负责任的管理团队来克服股权过于分散导致的所有人难以到位的问题。
民生银行对管理团队给出了同行中非常有竞争力的薪酬,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强化管理团队责任感的考虑。
但是,实际效果没有制度设计者们预想的那样美好。当银行经营业绩向好的时候,管理团队的高薪问题还不引人关注,可到了业绩出现持续下滑的时候,问题就会被摆上桌面。
根据民生银行财报提供的数据,2023年和2022年,民生银行高管年度薪酬总额为4681.7亿元和5676.92万元,均排名同行业首位,而且遥遥领先排名第二位的苏州银行(3901.19万元,2023年的数据,下同)、第三位的招商银行(3722.84万元)和第四位的宁波银行(3169.30万元)。
董事长高迎欣的薪酬,2022年以389.08万元高居上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首位,2023年以373.52万元蝉联了第一的位置。
往前一年,高迎欣的薪酬更是高达633.12万元。
行长郑万春的年薪2016年到2022年长期排名上市商业银行行长前三位,年薪最高的2017年达到688.91万元,名列上市商业银行行长榜首。
副行长张俊潼2023年以307万元的年薪高居上市商业银行高管第二位,仅次于招商银行行长。
从因风控内控不力而不断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经营业绩增长乏力、资产质量迟迟得不到实质性改善等基本事实来看,民生银行管理团队的贡献与收入显得很不匹配。
6
增长方式如何转型
2020年7月,高迎欣接替洪崎出任民生银行董事长。
高迎欣带领的新管理团队上任后,立即着手推动增长方式的转型,制定了一个涵盖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规划,作为第一阶段,2021年至2022年的中心任务是夯实基础。
新管理团队到任后,明显收紧了风险偏好。除了持续压降信托及资管计划、理财产品等非标投资,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处置力度,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还对信贷结构进行了大力优化,增加了对基础设施、制造业、绿色信贷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推进零售和小微业务,压降了对房地产等领域的贷款。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2019年,民生银行的总贷款增速大体上与股份制银行持平,但是2020年以后明显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直接跟管理层主动压降高风险贷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有关。
根据民生银行年报提供的数据,到2021年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业授信业务余额为4734.44亿元,压降1169.47亿元,降幅为19.81%;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3603.02亿元,比2020年年末下降了17.95%。
到2022年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3633.44亿元,与前一年基本持平。
到2023年年末,民生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总额下降至3462.98亿元,占全部贷款及垫款的7.90%,分别比2021年和2022年下降了1.01%和0.87%。
收紧风险偏好的效果很快便显现了出来。根据2023年年报提供的数据,完成清收处置“三年规划”后,民生银行主要不良指标改善明显。报告期内,实现了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生成率、关注贷款额、关注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的“五降一升”。比较重要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48%,比上年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生成率降至1.5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实现了连续3年稳步下降。
另一方面,重点推进的业务开始有了起色。截至2023年年末,民生银行小微贷款达7912.16亿元,同比增长15.77%;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122.69亿元,增幅11.51%;两项增速均远超同期6.13%的全行贷款增速。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24年上半年,民生银行管理层再次迎来大换血。
先是3月13日,民生银行突然一次性披露13则公告,多数与高管人员任职变动有关。副董事长、行长郑万春到龄退休。行长位置由王晓永接任。执行董事、副行长袁桂军到龄退休,张俊潼、黄红日被聘为副行长。
接着是6月27日,民生银行又发布公告,称6月26日召开的第九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继续选举高迎欣为董事长,张宏伟、刘永好、王晓永被选为副董事长。新的董事会名单中,没有泛海系掌门人卢志强的名字。
当然,新管理团队能否带领民生银行彻底摘掉“罚单之王”的帽子并完全走出困境,还有待时间检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你如此长篇黑一个市盈率极低的银行,目的何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