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至今的道家重要概念: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判天地之美

问道化鸣 2024-07-09 03:38:05

道家思想深邃难识,故自古以来,多被误读、误用,有的脱离原文,任意解读。

老子的重要概念被误读的太多,最严重的莫过于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周行而不殆、以正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等。

【道法自然】它的全文应是“道法(万物之)自然”

最常见的问题是把“法”理解为效法、学习——自然存在之物需要学习效法吗?把“自然”理解为“道”的自己如此、本来如此,就字意义而言并无不妥,因为大道也有“自然而然”的属性。

但古文常常省略主语、宾语,因此,“道法自然”的全文应是“道法(万物之)自然”,因为道对于万物,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即能顺遂物性,随方就圆,是“为辅”“不为主”,“希言”不干涉,顺应“不为始”,其核是“无为”:不做有违于物性的事。

所谓“希言自然”即是对道与万物关系的揭示,其全句应是“道不言而万物方可自然”:道不干涉,万物才能保持自然而然的自我生发状态。

将“道法自然”用之于社会实践就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不干涉,只辅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善若水】

古今中外,把“上善若水”作说教化解读的比比皆是,许多人喜欢这个成语,问之则曰:做人要像水那样利益众生,与世无争,随方就圆而方向明确,万折必东。

这样的品质固然好好,但却不是老子之道,而是儒家思想。老子借物喻道,只做客观陈述,不做道德说教,因为水的利物、处下、不争的自然属性尽人皆知,不用歌颂,无需赞美。

因此,“上善若水”是说上善之人,如水之性,特指水的“善利万物”,居处下位而不与物争高下先后的特性,并非水的其他属性。

当论述到“心善潚,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转入到了“正题”,即“圣人之德”,也即所谓的“六德”或“七善”,而不再是对“水之德”的陈述了。

即使是道教经典、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高道李荣、杜道坚、杜光庭,高僧憨山德清等标志性宗教人物,以及大儒颜师古、林希逸等,也是从“圣人之德”来理解的。

【周行不殆】“周行”是普遍存在之意,大道不会在空间作周而复始的运动

“周行而不殆”出现在传世本里,帛书甲乙本和楚简《老子》都没有。传本把单句改成了偶句(可能是注解文字的窜入),与“独立而不改”形成偶句。

类似的添加还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等。

但许多学者把“周行而不殆”理解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比如林希逸、憨山德清等人。陈鼓应则说:“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

所以“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

陈教授这段话至少有三处错误:

第一,“道泛呵其可左右”,它其大无外,弥漫整个宇空、万物,它为何要在空间做周而复始的运动?周而复始运动的应是万物。

第二,到底是万物随着道,还是道随着万物?“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其中谁为主,谁为辅?谁法谁的自然,不是一清二楚吗?

第三,如果说“道”是周而复始运动的,那就意味着,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出现“道”的缺席现象,这与道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矛盾。

所以,历史上的名家即使采用的是传本,也鲜见有人把“周行不殆”理解为周而复始的运动,循环往复地来回。

比如河上公说: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王弼理解为周密不漏的存在;成玄英理解为道无不在,名曰周行。所在皆通,故无危殆。强调的都是“道”的无处不在属性,而不是“道”的所谓运动属性。

【以正治国】无论是“以正治邦”,还是“以奇用兵”,都“不足以取天下”

“以正治邦”出自《道德经》57章,全句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学者们将这三句话当作一个肯定式排比句,将其解读为老子的正面表达,以为治国就要“以正”,用兵就要“以奇”,“夺取天下”就要“以无事”。

上述三句话的解读,全错了。因为奉行“道治”的圣人无论治国还是用兵,都是没有所谓的“正”“奇”观念的,“夺取天下”更不是“无为”思想。

标榜所谓的“以正治国”的,那是道德说教;主张“以奇用兵”的,那是兵家的诡诈之术,强调“正”“奇”都是“有为”之为,不能因为用兵,就可以“有为”而使用权谋伪诈之术。

为道者“三宝”中的第一宝就是“慈”,“慈”就是像父母对待幼儿一样呵护有加,对己对人心无二致,同样慈柔,不伤生害命,故能顺大道、得民心,故云“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王弼注很清楚,很到位,他说:“以道治国则国平,以正治国则奇兵起也。以无事,则能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国,则不足以取天下”,于是“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国,立辟以攻末。”

王弼又说:“以正治国,则便复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复为奇’。”就是说:用自以为是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治理国家,则会回到诡诈用兵的状态。

唐玄宗的“御注”更直白:“若以政教治国,奇诈用兵,斯皆不合于道。唯无事无为,可以取天下。”

王夫之的解释也很到位:“以‘正’正其‘不正’,恶知‘正者’之固将‘不正’?故‘正’必至于‘奇’,而治国必至于‘用兵’。”

老子云“正复为奇,善复为祅。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魏源说:“正”与“善”,“奇”与“祅”,与“祸福”之辩是一样的道理。人们迷而固执久矣。

所谓“取天下”不是靠武力征服天下,而是靠“无为”“无事”赢得天下民心,即老子说的“执大象,天下往”。遵道而行,天下人自然归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不是靠武力征服获得的。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把庄子对道术分崩离析的悲叹,理解成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本篇文章就是有感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石刻而作。从下图可知,既然立于公园,就是要与大家分享庄子“天地大美”之意境。然而这却是庄子对“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悲叹!

网上对这句话的理解,大体是:体察天地变幻之美,通晓万物生息之道。

庄子本来要表达的是:天下的学者各得一偏而自以为是。就像耳口鼻都有它的知觉功能,因被分割而不能通用。百家众技都有所长,但都不完备不普遍,他们分割了天地的完美,离析了万物的常理,导致内圣外王之道,幽暗不明。真是可悲啊!百家各是其是而陷入迷途。

于是后学者,再也看不到天地整体的纯美,看不到古人道术的全貌。因此庄子悲叹:大道啊,将要为天下人所割裂!



2 阅读:139
评论列表
  • 2024-08-09 11:09

    说了这么多没说到点上,最关键的是道是什么?我学儒的,能用道是最好的,但是道太难了,只能用德仁义治理天下。读书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作者,结合作者生平,似乎不怎么关心国家治理,庄子更是放浪形骸,这能治国吗?每个思想都有自己的特定,你学黄老但是所言却近似于儒。

  • 2024-08-09 11:11

    学道却关心治理这就很劳心劳力。劳心劳力是老庄所推崇的吗?他们追求的是自由逍遥。

  • 2024-08-01 23:33

    道法自燃,上善弱水。自我燃烧大道自现,善良的人比水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