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2023年报显露出的不好迹象

文和先生 2024-05-24 19:48:42

最近一段时间,过去分析过的公司陆续发布了2023年财报。作为一个投资者,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持股公司,都应该持续跟踪感兴趣的公司。未来一段时间,我会对之前分析过的公司进行跟踪评估,判断其投资价值是否有向好的变化。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分析中国平安。从管理层的经营能力看,中国平安是国内最好的保险公司,但还欠缺成为优质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业务基本盘

保险业务是保险公司的基本盘,好的公司肯定是基本盘稳固的公司。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基本盘稳固意味着至少保险业务在长期内是不亏损的。保险利润是保费收入扣除代理费用、管理费用、赔付支出等费用支出后的剩余价值。保险公司收了保费,给了保险代理提成,支付了保险期间的赔偿金,剩下的钱都是保险公司的。因为保险公司承保的风险发生概率小,100个保险合同可能只会出现1例需要赔付。所以即使保险的赔付额很高,但并不影响保险公司赚钱。导致保险公司亏钱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几种情况:

保险产品计算失误,出险概率和赔付支出大大超过预期。本来预计是100个人需要赔付1个,实际情况是100个人需要赔10个。保险公司按照每人1万收取了100万保费,按照10万保额,这个时候需要赔付100万。这可亏惨了。代理费过高。保险代理人(俗称“卖保险的”)每卖出一份保单,就要从中抽取提成作为佣金。提成比例根据公司和险种不同而不同。如果保险公司为了收到保费,提成过高,那利润就会变薄。第一项可以用指标综合赔付率衡量,第二项可以用综合费用率衡量,两者相加就是综合成本率。保费收入减去综合成本,就是承保利润。

中国平安2023年的年报,披露了财产险的以上指标。财产保险的综合成本率为100.7%,承保利润为负,这是一个不好的迹象。但财产险只占保险业务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寿险和健康险没有披露上述数据。所以我们无法得知平安保险寿险和健康险业务情况。

这里插一句,金融行业的财报是不好分析的。研究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行业的专项指标很多,且大部分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比如保险行业的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银行业的不良率、核心资本充足率等,很难理解也很难计算,作为外行的投资者必须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指标真正的意思。

第二,专项指标的计算涉及很多需要管理层主观判断的参数。如果指标的计算涉及一个主观判断的参数,普通投资者还可以判断。但是,金融领域的指标大多涉及三个以上,这就很难准确评判了。而且,每个参数的微小变动,都会带来最终结果的天差地别,就像“蝴蝶效应”。这种依赖主观判断的特性,使得金融行业的财报很容易造假。

第三,经常不披露有助于理解业务本质的数据。比如平安保险没有披露寿险的综合成本率,没有披露代理人的佣金标准。另外,我很想了解,平安保险卖得比较好的、主流的几款产品,历史上的赔付水平,是否超过了已赚保费等。但是这些能显示管理层专业能力的、客观的、已发生的指标,都没有披露。

鉴于以上情况,投资者获得的客观可靠的信息较少,在投资时需要留有更大的安全边际。我经常以破产的角度,用资产拆解法给金融企业进行估值,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

投资业务

除了保险业务,平安保险更大的一块业务是投资业务。保险公司收了保费,如果只是放在银行吃利息,显然太浪费了。银行也一样,收了储户的存款,如果不放贷,就要亏钱。

如下图所示,平安保险把大部分收来的保费都买了债券,其次是股票,稳健性非常好。债券投资的安全性很高,但利率偏低。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较高,但风险很大。根据2023年年报,平安保险过去十年的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4%,水平还是不弱。

然而,过去几年,平安保险经常爆出各种投资踩雷事件。比如富通收购事件,华夏幸福基业事件,碧桂园事件等。好像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有的坑,平安保险都有掉进去过。最近几年,平安又先后收购汇丰银行、北大方正等。结局如何,让人心存疑虑。2023年,资管业务亏了207亿,年报也没有披露具体原因。频频踩雷的投资能力,是第二个不好的迹象。

发展战略

中国平安的规模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但规模大并不意味着能力强。国内的公司在给股东赚钱方面,仍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当规模很难增长了,平安保险开始进行改革,以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最主要的发展战略包括两个:渠道改革和综合金融+。两个战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渠道改革。为了更好地服务高端客户,平安保险提升了保险代理人的素质和能力。当然,代理人的学历高了,服务能力相对来说会高一些。但我认为对于销售职位来说,关键的还是形象气质、谈吐和热情,学历等因素不重要。所以,我不认为这个渠道改革对长期优势有太大的促进作用。相反,代理人素质提高,会相应增加成本,不利于降本增效。

第二,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平安基于自己的金融全牌照优势,和未来的老龄化趋势,选择了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战略模式。这个模式显然是国外的咨询机构给出的主意,是著名的SWOT模型中的SO战略。平安的高层管理者有一半是来自于麦肯锡等咨询机构,极度依赖外部智囊。这个战略按照管理理论是没问题的,但却违背了经济第一性原理。

企业进步和经济发展来自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来自于专业分工。因为专业分工,工作技能得以提高。看看流水线上的工人,一个人只做一件事,一天可以做上千遍,这种效率显然比所谓的工匠精神高多了。所以,精专是比综合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平安保险不在专业分工上下功夫,反而搞综合,显然是走回头路了。

更激进的是,平安保险不但综合金融,还要综合医疗和养老产业。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医疗和养老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美国的家庭医生制度可以说比较好,且家庭医生大部分时候与保险公司合作,客户买了保险之后,从合作的家庭医生名单中选择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个模式很好,当一个医生专门负责一个家庭,因为熟悉病史,诊断和治疗更方便高效。但众所周知,美国的保险和医疗费用非常之高。如果没有高收费,这种家庭医生模式很难盈利。

国内可以实行家庭医生模式吗?目前看有很大困难。第一,医生属于体制内人员,没有人愿意放弃体制待遇单干。即使单干,人们还是相信大医院、公立医院和三甲医院,脱离体制的医生不会受到重视。平安保险也只是签约医院,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队伍。第二,高收费难以施行。国内的人均收入相对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养老费用。广大的农村老年群体,一旦得病,基本上就不治了。城市里的人群收入高一些,但高额的房价、烂开药、过度手术等将本来就微薄的社保消耗完了,等到真正需要救治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了。

所以,整体来说,我认为平安保险的道路有些走偏了。战略既无法提高收入,也无法降低成本,属于出力不讨好的动作。这是不好的第三个迹象。

结论:我认为平安保险的投资价值在减弱,未来会持续观察,暂时不考虑介入。

3 阅读:989
评论列表
  • 2024-05-25 16:45

    庞氏骗局迟早会死无葬身之地,所有平安的奴才投保的最后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数字,同样没有好结果。老年社会将这些骗子白骨精原形毕露

  • 2024-05-26 06:57

    卷钱要跑,他坑了人民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