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西江诗派领袖人物,刘崧七绝4首意境深远,读后让人沉醉

火云上有诗词 2024-12-22 04:56:01

刘崧(1321~1381),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因事获罪谪输作,不久放归。十三年(1380)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不久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题江飞霞湘兰沅芷 元末明初 · 刘崧

湘水沅江日夜流,青青兰芷满中洲。

谁将幽意和香墨,写出潇湘一片秋。

首句:“湘水沅江日夜流”,描绘了湘水和沅江这两条河流昼夜不息、奔腾向前的壮丽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宏大的自然背景。

次句:“青青兰芷满中洲”,进一步描绘了河流两岸的景色,洲渚之上长满了茂盛的兰草和芷草,青翠欲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第三句:“谁将幽意和香墨”,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巧妙地引出下文的答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份深藏在心底的幽雅情致的赞美和向往。这里的“幽意”指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意境,“香墨”则是指用来书写或绘画的笔墨。

末句:“写出潇湘一片秋”,回答了第三句的问题,指出是有人将这份幽雅情致融入笔墨之中,写出了潇湘之地的秋天韵味。这里的“潇湘”不仅指地理上的潇湘地区,更象征着一种高洁、清幽的文化意境。

为南山张道写墨竹并题 元末明初 · 刘崧

道人别我度云岑,归隐茅庵旧竹林。

袖里独携东海石,满天风雨听龙吟。

首句:“道人别我度云岑”,描述了张道人告别诗人,踏上归隐之路的情景。这里的“度云岑”形象地描绘了张道人归隐之地的遥远和神秘,同时也暗示了张道人超凡脱俗的品格。

次句:“归隐茅庵旧竹林”,进一步描绘了张道人的归隐生活。他回到了旧时的竹林,建起了简陋的茅庵,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这里的“旧竹林”不仅指实际的竹林,更象征着张道人内心的清幽和高洁。

第三句:“袖里独携东海石”,通过张道人袖中携带的东海石,表达了其归隐生活的独特和神秘。东海石象征着大海的深邃和广阔,也暗示了张道人内心的丰富和深邃。同时,这也体现了张道人归隐生活的自在和逍遥。

末句:“满天风雨听龙吟”,以满天风雨和龙吟为背景,烘托出张道人归隐生活的崇高和神圣。这里的“龙吟”不仅指龙的吟唱,更象征着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和张道人内心的坚韧和力量。在满天风雨中听龙吟,既表现了张道人归隐生活的孤寂和清苦,也表达了他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悟。

题竹石图寄赠汤子敏 元末明初 · 刘崧

松石山房看竹时,十年风雨最相思。

白头归老谁同调,爱杀秋林绿玉枝。

首句:“松石山房看竹时”诗人身处松石山房,静静观赏着眼前的竹子。这句诗不仅点明了诗人观赏竹子的地点和环境,还暗示了诗人对竹子的深深喜爱。

次句:“十年风雨最相思”诗人回想起过去十年的风雨岁月,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里的“十年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和波折。而“最相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和深深怀念。

第三句:“白头归老谁同调”诗人感叹自己已年老发白,身边的友人或许已各奔东西,还有谁能与自己一起欣赏这竹子的高洁之姿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末句:“爱杀秋林绿玉枝”诗人以生动的比喻赞美竹子在秋日里翠绿如玉的生机,流露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这里的“绿玉枝”形象地描绘了秋日里竹子的翠绿和美丽,也象征着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题红梅为易谦赋 元末明初 · 刘崧

姑射仙人绰约容,已无情态向春风。

何时学得餐霞法,尽把冰肌换暖红。

首句:“姑射仙人绰约容”诗人以姑射山的仙子来形容红梅的风姿,既展现了红梅的高洁与脱俗,又赋予了其神秘和仙气。姑射仙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描绘为美丽脱俗的仙子,这里用来比喻红梅,十分贴切。

次句:“已无情态向春风”诗人说红梅已经没有了对春风的眷恋和柔情,这实际上是在赞美红梅的坚韧和不屈。在寒冷的冬天,红梅独自绽放,不与春花争艳,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第三句:“何时学得餐霞法”诗人发出疑问,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餐霞饮露的仙法呢?这里的“餐霞法”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超脱世俗、追求高洁品质的生活态度。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红梅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末句:“尽把冰肌换暖红”诗人希望将红梅的冰清玉洁换成温暖的红润,这既是对红梅的一种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同时,这也暗示了红梅在寒冬中绽放的坚韧和生命力,即使环境再恶劣,也能保持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