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悯农》的李绅,一点也不“悯农”,却因《悯农》赢得生前身后名

富贵旺财 2019-06-13 09:36:03

我们每个人都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

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悯农》还有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但记得《悯农》的作者叫李绅的人,估计就少了很多。

很多人读了《悯农》这首诗之后,会单纯的认为,李绅应该是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键人我自己当初也这么想过。

其实这种想法太想当然了,一个农民亲身经历过面朝黄土汗流浃背的苦累之后,他对农民生活只会厌倦、只想逃避,甚至会产生憎恨,所以李绅不会是个农民。

而且通常只有高处的人怜悯低处的人,所以即便李绅是个农民,他也是个高级一点比如一个富裕的农民。

实际上,李绅出身于当官的家庭,他的爷爷李敬玄当过尚书令、中书令等,相当于宰相吧,后来由于与吐蕃打仗失败遭贬,到了李绅父亲这一辈,只能当县官,在父亲早逝之后,家道便中落了。

这一点跟杜甫相似,但是杜甫不会当官,官做到最后,住的是茅屋,屋上的茅草都被风吹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连小孩子都欺负他,“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完全没个当官的样子。

李绅则不同,他非常善于做官,做到了宰相,他跟唐朝后期有名的“牛李党争”的李党老大李德裕是好哥们,所以他仕途的起落跟李党得势与否高度一致。

李绅是怎么样不“悯农”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他浪费,每顿饭要吃掉三百个鸡舌头。清初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悯农的人,李绅却完全不明白,或者说明白却完全不在乎这个道理。

第二、他奢靡,家里姬妾成群,把刘禹锡给羡慕得不行,“高髻云鬓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首诗就是《赠李司空妓》,流传的有好几个版本,不管当时刘禹锡写的是哪个版本,总之李绅看了诗以后,就把刘禹锡相中的那个歌姬送给了他,反正他家里多得是。

虽然不“悯农”,但《悯农》却给李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年李绅放假回老家亳州,遇上一个叫李逢吉的同年回朝廷路过亳州,两人就在那闲聊,李逢吉感叹当官难,“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李绅一听心里想,你丫真俗气,就知道往上爬,他眼里看着田地间劳作的农民,心里充满了同情,嘴上吟诵出了感慨,流传千古的《悯农》二首就此诞生了。

这两位姓李的大哥虽然是同年,但却属于不同的政治派别,李逢吉是“牛李党争”牛党的干将,他从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里读出点意思:拿这首诗去告状,说李绅不满朝廷、影射皇上,这样不仅能打击政敌,自己也能升个官。

但是口说无凭,最好有字为据。李逢吉赶紧把李绅还有这两首诗大大的夸奖了一番,还要李绅写下来送给他。

李绅说这两首我都念给你听了,要写也可以,我再来一首,于是提笔又写下这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这首诗虽然没有前两首好,但是作为告状的证据也足够了,李逢吉屁颠屁颠的把这首诗交给了唐武宗,期待着大捞一笔。

唐武宗却是个明白人,他当皇帝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和毁佛运动,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他看了李绅的诗之后,不仅不生气,还觉得写得好,认为这是提醒皇帝和朝廷要关心人民疾苦,所以不仅没有处罚李绅,还升了李绅的官。

这首诗,也就是《悯农》的第三首,因为李逢吉包起来交给了皇上,所以没有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概括讲一下就是,两首人们熟悉的《悯农》为李绅带来了名声,而第三首流传的不是很广的《悯农》,让李绅得到了功名利禄,皇帝看了这首诗之后,给他加官进爵。

0 阅读: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