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明写春诗
前言
毛主席一生酷爱吸烟和喝茶,这些成为他思考和决策时的重要伴侣。吸烟对于毛主席而言,这是一种习惯,更是“精神缓冲剂”,许多关键的战略思想都在烟雾缭绕中酝酿而成。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因烟瘾发作而向身旁的邓华索要香烟,调侃道:“你上次缴获的‘白金龙’还有吗?”那么毛主席为什么会向邓华要烟呢,邓华的“白金龙”香烟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1955年举行的“五五授衔”仪式上,毛主席授予了57位开国上将军衔。邓华将军也在其中,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之一。虽然与许世友、杨成武等将军相比,邓华的名气似乎稍逊一筹,但单论战功和指挥能力,邓华在全军将领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邓华的名字甚至曾一度出现在22位大将的候选名单中。要知道,大将是当时军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能进入这个名单,本身就意味着极高的军事素质和巨大的作战成就。因此邓华将军的实力显然是不容小觑的,他的战功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然而邓华并非仅仅因战功赫赫而为人知。在他的众多优点中,除了指挥作战的出色才能外,还有一项“独门秘技”,令其他开国将领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甚至甘拜下风。这项技艺,就是他那堪称绝妙的点烟功夫。
邓华的这种“点烟能力”,还让他和毛主席之间产生了不少有趣的互动。在1936年,红军在陕北召开重要的军事会议。毛主席、邓华等将领都参加了会议。在休息期间,毛主席忽然问邓华:“邓华,你那‘白金龙’烟还有吗?”邓华听了毛主席的问话,顿时有些愣住了。
他心里一想:毛主席怎么会知道自己口袋里有这种珍贵的“白金龙”香烟?这个消息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不过看到毛主席那副期待的神情,邓华知道自己恐怕难以拒绝,于是他慢慢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了一支香烟,递给毛主席。
在场的还有红一军团的政委聂荣臻和政治部主任朱瑞。当他们看到邓华从口袋里抽烟时,二人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也有了想法。于是邓华再次从口袋中抽出了两支香烟,递给了聂荣臻和朱瑞。
毛主席看着邓华一支接一支地拿出香烟,忍不住打趣道:“真是‘财不外露’啊!”
邓华听了主席的幽默话语,忍不住笑了笑,机智地回应:“不,这是细水长流。” 他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大笑。
“白金龙”是当时非常名贵的香烟,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属于顶级烟种之一,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西北地区几乎很难见到这种烟。因此邓华能够拥有几包“白金龙”,实属难得之事。那么,为什么邓华会拥有这么贵重的香烟呢?其中的故事也值得一提。
在长征期间,有一次,邓华带领部队突袭安州公路,成功打击了驻守在那里的敌军一部分,几乎全歼敌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战斗结束后,邓华与几个战士一同前往清点战利品。当他们打开敌军留下的物资箱时,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弹药和枪支,还意外找到了五箱“白金龙”香烟。邓华看到这几箱香烟时,乐得像个孩子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当时邓华按照规定把五箱“白金龙”香烟上交了,但为了奖励邓华和他的战士们的英勇表现,毛主席特意指示给邓华和一些爱抽烟的战士分发了一些“白金龙”。所以当毛主席看到邓华口袋鼓鼓的,他猜想着邓华是不是还没把“白金龙”抽完。结果后来的事情就如同本文开头那段趣事一样,发生了。
在会议继续进行时,大家边吸烟边聊着毛主席刚刚讲的东渡黄河的战略。毛主席看了看在场的军团领导,意味深长地说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这次东渡黄河,还是要靠你们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勇气和决心!
这番话让邓华不由得心生佩服。作为一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他很快明白了毛主席这一句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那时邓华想,毛主席不光战略眼光独到,文化底蕴也同样深厚。邓华不禁对毛主席的记忆力和博学感到由衷钦佩。
红二师的政委萧华此时站起身来,表态道:“首长,请您放心,我们红二师一定不负重托,保证完成任务!”毛主席听后点点头,赞许地看了他一眼。
这时,邓华在思考毛主席刚才说的诗句,稍微有些走神。毛主席看到这一幕,带着微笑看了他一眼,说:“邓华,东渡黄河的难度可不小,我们得准备充分。”邓华回过神,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笑了笑,接着迅速回应:“有党的领导,有我们战士们的士气,黄河对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
邓华边说边补充道:“主席刚才说的诗句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那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让我深受启发。”说完,他毫不犹豫地背出了整首诗。
毛主席听完,眼中露出一丝欣赏,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说:“一字不差,一字不差,没想到我们红军中还有这样有文化的人。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役拉开了序幕。当时27岁的邓华担任着115师343旅685团的副团长,正值充满朝气、雄心壮志的年龄。在战斗开始后,他迅速带领自己的部队,埋伏在灵丘至平型关间的关沟地区,任务是切断辛庄与东跑池日军之间的联系,确保敌人无法顺利撤退或得到支援。
战斗异常激烈,情况随时变化。在敌我双方你来我往的交锋中,邓华的部队遭遇了强烈的反击。战斗中,邓华的部下接连受伤,连长不幸倒下,指导员挺身而出接管了指挥,而不久后,指导员也因伤退出了战斗,指挥重担落到了年轻的排长肩上。然而邓华始终紧盯着战局,他通过望远镜观察战场,给战斗中的每一支队伍发号施令。“猛冲!杀!”,他不断下达指令,鼓舞士气,指引战士们奋勇向前。
经过约5小时的激烈战斗,邓华指挥的部队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消灭了逃至辛庄的日军残部,战斗最终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到了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百团大战的号角再次响起。这一场战斗让邓华再度站在了前线,迎接更多的挑战。在这几个月里,邓华带领部队参加了多次重要战斗,共指挥了9次规模不等的战斗。期间邓华和他的战士们凭借巧妙的战术与坚定的信念,歼灭了敌军500余人,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4年3月,抗日战争的形势基本稳定下来,日军的抵抗也到了最后阶段。在这个时候,邓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休息机会。这一年,他被派到党校学习,充实自己,为以后参与国家建设做准备。得知邓华要来,毛主席非常高兴,立刻让陈赓通知邓华:“明天枣园见!”
九年没见面,毛主席和邓华都感慨万分。九年里,他们通过共同的努力,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国家也逐步走向了新生。苏联时光已经过去,变化巨大,但毛主席和邓华之间的情谊依旧未变。两人在枣园重逢后,毛主席从随身携带的小铁盒里拿出一支烟递给邓华。
两人就这样坐下来,像当年在井冈山那样自然地聊着,气氛轻松而亲切。只是这时的邓华,已经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战士,而是成为了第四野战军15兵团的司令员。
建国后的邓华依然没有停歇,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半岛的局势迅速恶化,尤其是美军的迅速介入,使得邓华开始关注这场冲突。作为一名有远见的军事领导人,邓华凭借着观察力和经验,很早就意识到,如果美军继续扩大战争,战火很可能会越过38度线,蔓延到中国东北。
1950年7月27日,邓华亲自前往见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场的情况。两人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邓华在向毛主席传达自己对局势的判断时,详细分析了美军可能采取的下一步行动,以及如果朝鲜陷落,中国将面临的安全威胁。他指出,中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的冲突。毛主席认真听取了邓华的分析,表示非常赞同。
经过几次关键的会议后,毛主席果断行动,启动抗美援朝的伟大决策。在这场关乎国家未来的决策中,毛主席采纳了邓华的战略建议,还特别重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能力,最终决定由邓华担任第13兵团司令员,亲自带领首批志愿军入朝参战。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邓华带领新组建的志愿军,跟随总指挥彭德怀将军进入朝鲜,他担任了第一副司令和副政治委员的职务。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邓华与彭德怀形成了强有力的搭档,他们的合作让美军在与他们的对抗中屡屡吃亏。
到了1951年,抗美援朝的战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第五次战役即将打响之际,邓华得知了一个重要消息:陈赓将军被调遣入朝参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邓华考虑到了朝鲜战场的复杂形势和指挥体系的优化。他主动找到彭德怀,提出了一个有些意外的建议,自己愿意改任第三副司令,而把第一副司令的位置让给陈赓,将宋时轮同志调任第二副司令。他认为,从军事能力、经验积累和与彭德怀的配合默契来看,陈赓更适合担任第一副司令的职务。
彭德怀并没有直接同意这一提议。彭老总告诉邓华:“你在朝鲜这段时间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你的能力我非常清楚,大家也都认可,所以我不同意你改任第三副司令。”这份报告送到中央军委后,1951年6月,朝鲜前线收到了上级的通知,确认彭老总的提议,邓华继续担任第一副司令。
通过这件事,彭老总看出邓华是个不争功、懂得谦让的大将,而在邓华心中,彭元帅则是一个不偏私、总是以事实和实际情况做决定的明智领导。
到了1955年,在中国第一次的授衔仪式上,考虑到邓华为新中国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