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林徽因皆以四月为题,分别写四月夜四月天,各得风雅

白马侃 2024-04-16 20:41:17

​  余秀华是当下的才女诗人,林徽因是民国才女诗人。一个是草根农妇出身的诗人,一个是大家闺秀出身的诗人。她们俩有没有可比性呢?白马君曰:有。

  两位女诗人都有争议,并且都写新诗。无独有偶的是,两人都写过一首以四月为题材的诗。本期我们分享一下这两首诗。

  林徽因和余秀华这两首诗一个写四月天,一个写四月夜,读起来相映成趣,分别折射出两位女诗人才华和情思,让人叹服,教人惊艳。

  先看余秀华的诗。这是一首二十五行近三百字的作品。读几遍后,回味里有着女诗人的飘然思绪在曲曲回旋。根据诗歌里思绪回转的节奏,我们可以把余秀华这首《四月的夜晚》分成五节来读。前七行为第一节,接下来的六行为第二节,挨着第二节下来的三行为第三节,最后五行为第五节,剩下的为第四节。

  第一节是对女诗人心境的暗示与摹写。前三行里的雨滴形象折射出她在夜晚纷纷不断的心路花絮。头一行含有这思绪的言外之味:“雨停了很久,还有雨滴”。

  四月的夜里,雨滴扑嗒扑嗒的声音尤其能叩动女诗人的心弦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思绪。记得诗人在《不眠之夜》里曾这么写过:“时间如雨滴挂满月光下的屋檐 / 你是居住在这缝隙里的人吗? / 时间也像一个八卦阵,从我这里扩展到你那里 / 每一个玄关都落满笛声”。

  这里雨滴是时间的象征,在《四月的夜晚》里雨滴可以征时间、岁月,也可以象征女诗人连绵的思绪。

  她以“安静、细碎”来赋予雨滴以人类才有的那种细腻感觉。这是通感的写法,包括这首诗后面的几种形象都采用了这种感觉交互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后四行进入朦胧的诗意里。诗人通过对熟悉的芳香来源的一系列否定,让那丝丝缕缕、幽幽暗暗的香味带上一种神秘的味道。这香味可以来自于心香一瓣,抑或来自于岁月静好中的成熟,是四月的芬芳之气:“一滴又一滴,比时钟安祥、辽阔”。

  诗人把这一缕芬芳与雨滴并举,有一种禅境的美。这二者一实一虚,相映成境,交互为禅。同样是一滴一滴而至,一个安静、细碎,如人的生活、生命、思绪的某些特征;一个安祥、辽阔,如岁月无声,纳万物于其中,让人自感天高地迥,气平祥和。

  第二节开头一行诗切题夜晚,以安静为诗,承接第一节里雨滴的形象。接着的第二行又衔接着第一节里一缕香的祥和诗意:“不会被什么打扰,比如记忆、幻想”。诗人仿佛由安静进入禅定之态。但即使不被什么打扰,她依然明白四月已来,三春已往,明白一朵花的迷茫、苦难、呐喊、娇颜和品性。一朵花的过往象征着女诗人的青春岁月。四月的夜晚正是对女诗人青春过后岁月的暗喻。

  第二节最后一行里的“举不起的骄傲,摁不下的谦卑”写得非常好。它涵盖了一朵花作为一个平凡的生命而普遍拥有的优良品性,可以象征女诗人自己,也可以象征平凡的人们在岁月里必经的青春绽放。读诗至此,让人心动,甚至有潸然泪下之感。

  不念过往。她走出生命里春天的花园,让她知足的事物太多,所经历的事物也被她一一看清楚。此刻,在这个四月的夜晚,在这或透明或半透明的时光里,女诗人如约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是第三节诗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里通过水滴的形象与第一节里的雨滴相接,对水滴与“我”的来处进行了一番思考。一个有慧根的人在静下心的时候常常会自省,自省关于自己的出处和本心的来去。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将去何方?

  这些问题,余秀华从一滴水里找到了答案:“哦,我就来自正在下落的一滴水 / 我来自刚被溅起的一个水花”。水滴落下时的安静、细碎之状里蛰伏着一个她。反之,她在安静、细碎的状态里亦会化为一滴水落向人间。在这个四月的夜晚,她和它合二为一。

  沉默的唱合,看似矛盾,其实是二者在心灵的感应上的合唱,是灵魂的高度契合。由此就有了第五节头一行的佳句:“我是水滴的回声,如同,云是花朵的回声”。诗人运用类比和通感的手法厘清了诗句中的“我”、水滴、云、花朵的密切关系,呈现出万物并存、彼此相映的大千世界,而这世界在光阴里流转不息。

  第五节后四行引入了“尘埃”这一形象,化用了六祖的偈语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处尘世中,无由惹尘嚣。唯有静心守心,空无一物时,才能达到心不惹尘的境界。往往是,尘埃与心念并行。尘轻心也轻,二者终将在光阴的漩涡中渐行渐远渐消逝。最后几行诗意婉约升华,渐抵禅境,渐生空灵之感。

  和余秀华《四月的夜晚》的婉约朦胧之风不同,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直抒胸臆,声情并茂,音韵和谐,回环与排比气势自成节奏,让人一读如痴如醉。林徽因诗中的“你”是谁呢?有人说是她儿子梁从诫,有人说是她朋友徐志摩,难道不可以是林徽因自己吗?

  她一口气连用十一个“你是”来肯定自己主观的感觉,认定诗中的“你”就是四月天里万事万物,可谓看什么都是你,仿佛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可见,林徽因对诗中的那人倾注了满满的情意。之所以说这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诗,主要是从她择词所立的诗歌形象来判定的。她在整首诗里所选择的喻象词和形容词皆趋向于柔和、温馨的风格,比如风、云烟、花、燕……比如“软”、“轻灵”“轻”、“娉婷”、“天真”、“庄严”……这些词无一不在呈现出一个女子的爱意和满意。

  细读余秀华、林徽因这两首写四月的诗,差异在意境和风格。余秀华的诗以细微之物显禅幽之意绪,揭生命之真章;林徽因的诗以“我”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真情至性,酣畅淋漓,显人间至爱。林诗受十四行诗音韵的影响大,堪称真正的大家闺秀之作。余秀华的受后现代派及朦胧诗的影响,却并非小家碧玉之作而有大乘之象。

  关于林徽因、余秀华这两首格调不同、各呈风雅之作,诸位诗友怎么看?欢迎一起交流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