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741亿家底,碧桂园能否逆天改命?

悠悠地产观 2025-01-16 19:08:33

万科、碧桂园、恒大,分别代表着如今中国内地房企的三种命运所在。

1月14日,延宕已久之后,碧桂园(02007.HK)终于披露了2023年全年、2024年1~6月的重要财务数据。此时,距离香港高等法院的清盘聆讯只剩6天。

碧桂园巨亏,外界早有预期。倒是在2023年全年巨亏2009亿元的基础上,2024年上半年亏损额只有151亿元,同比缩减近70%,多少还有些出乎意料。这样的数据,留给悲观者和乐观者各自解读。

我们仔细研究了这两份财务报告,总体感觉,碧桂园的口径是十分保守的。这个保守,就是尽可能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损失,都放在已披露的财报里。因此,这两份财报水分不大,通俗而言,“最差可能也就是这样了”。

从两份财报的亏损构成看,基本是来自于资产减值以及与之相关的计提,幅度不可谓不大:2023年全年,“在建物业及持作销售的已落成物业”计提减值大约有824亿元,到2024年上半年,又对存货计提减值了大约27亿元。

除此之外,碧桂园对金融资产财务担保也进行巨额减值计提:2023年全年减值计提了大约372亿元,2024年上半年计提1.22亿元。

简单解释以上的减值计提,就是说,碧桂园在手资产(如已建成的项目,还在卖的项目)在市场好的时候值钱,现在市场转差,就不值那么多钱了。所以,在财务做账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资产的价值计为减值,才能体现真实财务状况。当减值之后的金额,低于此前拿地、建设等方面支出总和的时候,就形成了亏损。

这两份财务报告所披露的亏损,基本上就是这样形成的。粗略计算一下,以上两项减值计提形成的亏损,占了2023年碧桂园税前亏损总额1637亿元的70%还多。

从如此力度的巨额计提来看,这两份财务报告还是相对实在的。不过,也不能说碧桂园没留一点“小心思”。从编制财务报告的角度而言,大量的计提额度被放在了2023年,2024年减值计提的总额大幅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某种趋势性的改善。当然,这不能说是有意为之,因为房地产市场极具转差的表现,确实主要会在2023年体现。2024年1~6月的“改善”,也就不为意外了。

之所以要关注减值计提,一方面是可以明晰亏损从何而来,另一方面也与净资产相关。净资产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碧桂园现在真实的“家底”。

从此次披露的财务报告看,截至2024年6月30日,碧桂园净资产还有741亿元。在当前市场状况和行业状态下,这个“家底”其实并不算薄。不纠缠于复杂的财务科目计算规则,可以简单把净资产理解为资产总额减除同期负债所剩的净值。这就是碧桂园当下真正的“家底”。

有741亿元的净资产,就意味着碧桂园远没有到“资不抵债”的程度。截至2024年6月30日,碧桂园总资产约1.21万亿,负债总额约1.14万亿。以全口径看,资产完全能够覆盖负债,因此,碧桂园陷入当下的危机,还是流动性因素导致的。

也就是说,这家曾经宇宙第一的房地产企业,还有逆天改命的机会。

悲观者总是习惯于用恒大做比较,动辄就说“碧桂园是第二个恒大”、“万科是第二个恒大”,但是,持这种观点者,忽略了最基本的财务指标认知。真实财务报表中的恒大,早已资不抵债,而无论碧桂园还是万科,都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此时单纯拿恒大做比,多少有些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当然,我们也秉持着审慎中立的态度看待碧桂园的这两份财务报告,以及这741亿元的净资产。这741亿元的净资产中,有381亿元是受限资金,比例超过一半。成因很简单——预售资金监管,尽管各地监管要求不同,但大体而言,只有交付进度提升,受限才资金“解冻”,因此,碧桂园的净资产中可动用的部分,与保交楼未来的成效有关。

按照碧桂园公开发布的消息,2024年全年,共交付了38万套住房。如今,“保交楼”进度不仅关乎购房人的命运,也关乎碧桂园自身的命运。若想逆天改命,必然需要更多可动用的资金,而要有更多的资金可供自由使用,则必须交付更多住房才行。从这个角度而言,保交楼,也是碧桂园的自救。

未来还有一个变量因素,就是与债权人的谈判。按照1月9日披露的境外债务重组进展,碧桂园已经向债权人提出了债务重组的关键条款,其中包括了展期、削债、可转换债券等选项。一旦达成协议,形成部分削债,那么碧桂园的净资产还有可能增加。

实际上,时间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公平”的。以动态眼光看待资产、净资产时,存在一种不确定性,即未来市场走势一旦不能逆转,或长期低迷,在手资产必然会进一步减值,资产对债务的覆盖程度就会下降,偿债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表面上看,这是碧桂园的损失,但从偿债能力考量时,债权人的债权同样会悬空,利益一样得不到保障。

正因如此,尽快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对双方利益都是一种保障。在极端情况下,周期性因素触发更多“资不抵债”的可能,最终就是满盘皆输,输家也包括债权人。

这一点,更多债权人是清楚且相对理性的,最好的佐证便是,无论恒大,抑或碧桂园,最终提出清盘诉请的,并非是“大债权人”,而是债权比例较低的小债权人。甚至在恒大清盘案中,还曾出现过诉请清盘的小债权人在开庭时,希望撤回清盘诉请的情况,因为那时他们已经意识到,清盘对自身利益的确保,远不如先保证企业活下去然后偿债。然而,明白这个道理时,为时已晚。

1月20日,碧桂园的清盘聆讯就将进行。在这之前,无论是碧桂园,还是债权人,都还有余地。在当下,所有人都愿意看到一个“逆天改命”的机会,与万科一样,碧桂园的命运,也能看到中国房地产甚至中国经济的未来。

对一家诚信经营的房企保持应有的善意,才是共同穿越艰难周期的真正良方。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