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司,听到一个挺扎心的故事。就是我一个同事,他几年前在天津花了160万买了套房,想着“这房价肯定不会掉”,结果没过多久,房价一下子从160万跌到了39万。你说亏得有多惨。
这不,今天在办公室里他低头叹气,嘴里还嘟囔:“我这房子亏得连吃饭的钱都不敢花了…”
正说着,领导突然从旁边走过,听到就来了句:“你再买一套39万的房子呀,这样就能拉低你那房子的平均购入成本,亏损就能少点。”
我当时就愣住了,心里想:“这是哪门子建议?”这不是给自己挖坑吗?你亏得这么惨了,居然还要再加仓?这能行?
他当时看着房市红火,觉得买房稳赚不亏。那时候,160万在天津也算是个好地段的房子了。
想着“肯定不会亏”,他就没犹豫,买了。谁能想到,这几年房市风云突变,房价直接掉到39万,这差距,简直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当初那会儿,他可是一脸的自信,天天嚷嚷着房子升值,眼看着他成了小“房产大亨”。
结果现在,房子买了不敢卖,卖了亏大了;不卖吧,每个月的房贷又得交,天天心里犯嘀咕,日子过得也没那么滋润了。
每次和他说话,我就能感觉到那种压力。看看自己的房产缩水,心情就跟吃了个大酸梅一样。
就在我同事抱怨这事儿时,领导突然出来插话了:“你再买一套39万的房子,这样拉低你的购入成本,亏损就能少一些。”
我当时差点笑出声。你说,这不就是股市里的“补仓”策略嘛——手上的股票跌了,就再低价买点来摊薄成本,等未来反弹了就能赚回来。
可是,问题是,房产可不是股市,买一套房子可不是随便买买就能赚钱的。
领导这话,看似有理,但背后根本没考虑到一个现实:市场能回暖吗?再说了,手里那套房子都亏成这样了,难道再买一套不成了“加仓式”亏损?
领导当时好像没意识到,市场不一样了,自己再投入更多的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显然,这只是个逃避问题的办法而已。
其实,职场上也常有这种看似合理,实则是“补坑”的决策。
比如,你看到某个项目进展不顺,老板就指示大家“加班加点,拼命干”,想着这样就能挽回损失,结果呢?累死累活,项目进展依然慢得像乌龟。
还有一些公司为了节省成本,硬是把预算砍得只剩纸面上的数字,项目最终的结果也不好,预算也不够,员工更是苦不堪言。
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为了让事情变好,但其实是为了应付眼前的麻烦,根本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我那同事的情况,继续加仓并不一定能把亏损收回来,反而可能把自己弄得更深。
说到底,职场上最重要的不是做事急功近利,而是要冷静分析、理性决策。
你看我同事,领导的“补仓”建议,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缓解眼前的痛苦,可是这只是把问题拖得更远。
和他相比,那些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审视自己决策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职场人。
所以,面对职场中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审视问题的根本,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那些“短期暴利”的想法。
反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做出真正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决策,才能避免掉进像“补仓”这样的盲目行为坑里。
职场上少点跟风,少点“补仓”,多点理性,多点思考,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不迷失方向,走得更稳、更远。
天津哪里啊???发个位置 我想买
我同事高峰期5.8W多/平,买的东莞松山湖万科金域松湖98平的房子,现在价格降到了2.4W/平,整天上班都是愁眉苦脸的,还有一同事买的广州增城2.2W/平的“时代名著”,现在价格也降到了1.2W/平,整天也是愁眉哭脸的,我旁边高峰期3.3W/平的房子,也降到了现在的1.4W/平,这几年珠三角,长三角城市房价降的尤其猛,因为之前这些地方炒的太高了
给你40万,帮我把几年前160万的房子买了……
小编能编。
放屁
不是天津,是鹤岗吧
瞎说,什么目的?!
天津的大多数地区的房价下降的没有这么多。是老城区的市中心大约下降了20%左右,非市区的地如大港,武清,宝坻的跌幅超50%,其它的与全国大致相同,一般为30~50%左右。
真能编,现在卖你卖的掉吗?卖掉了就不用还房贷了?
京津新城吧?再买一套39万,两年后又亏20万[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