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商代积年550年以上,商代前期年代框架大致推定:
商代始年:公元前1600年;
仲丁迁隞:公元前1430年左右;
河亶甲居相:公元前1450年左右;
祖乙迁邢:公元前1403年左右;
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左右。
商代后期,自盘庚至商王受共8世12王,积年253年。
1、盘庚迁殷:公元前1300年。
2、盘庚迁殷后、小辛、小乙:共50年,公元前1300年至前1251年。
3、武丁:59年,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
4、祖庚、祖甲、癝辛、康丁:共44年,公元前1191年至前1148年。
5、武乙:35年,公元前1147年至前1113年。
6、文丁:11年,公元前1112年至公元前1102年。
7、帝乙:26年,公元前1101年至前1076年。
8、帝辛:30年,公元前1075年至前1046年。
1、商汤立国后,商族依然游牧、游耕,并四处征伐、扩张,足迹遍布江河南北。因为游牧传统,青铜业的发展,马拉战车的应用,国家祭祀大权的掌控,使得商族开疆拓土的能力和巩固统治地位的能力日益增强。
商王朝控制广土众民的方式,是以大邑商为核心统治区,在重点地区和四方前沿建立由商王族和支族统治管理的侯国和据点,奴役土著,抵御外敌,拓展疆域。
侯国和据点除了御敌、征战,主要负责开发铜矿,冶炼制作青铜兵器、礼器,并安全运输到王都;向王宫献俘,包括归附商王朝的方国、氏族、部族捕获的俘虏;向王宫直运或转运玉石、珍稀禽兽、海贝等等。
在商朝中叶,商族内部出现比九世乱,商人在各方向的扩张潮都在冻结和收缩。
因为比九世乱和气候变化,使商王朝的统治和商族的生存,出现了严重危机,遂有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巩固王权,殷商政治逐渐稳定,实力得到恢复。殷王武丁即位后,在振兴实业、强化内控的同时,一方面大建王陵,深化祭祀改革,一方面开始征伐四方,出现了殷道中兴的局面。
2、武丁征伐扩张的主攻方向是晋南和关中盆地,当时殷墟西部和西北部的土方、羌方、鬼方等敌对方国经常侵入商土,武丁也多次出兵讨伐这些敌对方国,并借机持续向关中西部推进。
关中西部有一个叫“周”的羌人部族,武丁时甲骨卜辞记载:“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己卯卜,允,贞: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叶王事。”已发现的武丁时与伐周相关的卜辞多达九条。
武丁讨伐的羌人周族(姜姓周族)与后来周文王的姬姓周族有血缘联系,但也有不同,武丁时周文王的先祖周族还生活在偏远的陕北山地,而非关中盆地。
商人军队消灭姜姓周族后,占据了岐山之南、渭水之北的周原地区。武丁册封了一名王族显贵统治周原,建立了周原侯国,并以此为根据地,屏障商土和向外扩张。
商王朝为巩固和开拓疆域,常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军事重镇。商王朝建立后,夏残余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以晋南为根据地不断入侵商地,所以商人在晋南地区先后设立了东下冯、垣曲、粮宿三个军事重镇进行镇抚和统辖。
从甲骨文看,土方常危害殷人,殷人贞告于先祖,并征伐土方。武丁、妇好和武将曾多次征讨土方,动辄率三、五千人行动,可见土方实力不俗。殷王武丁征伐土方后,又在唐土一地建大邑,以监视和镇压夏人,可能已见成效,故殷武丁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的卜辞大为减少。土方居唐地(今山西河汾之间,翼城一带)。
殷商甲骨文中的史官是武官,率部驻外,散居东西南北四方,镇抚一方或一地,所以武丁时卜辞称东史、西史等。南方有三方面军,故立三大史,而西方也立大史,这是因为武丁时的主要敌人来自西方和南方。
武丁很重视周原侯国,关注周侯的情况。武丁时的甲骨卜辞有“令周侯今生月亡祸”的内容,意思是武丁祈祷周侯这个月没有灾祸。
武丁死后,商人与西部土著冲突日益频繁,关中西部的众多商人据点或被铲除,或因商人被迫迁徙而废弃。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商人对异族过于残忍,俘获的羌人被一批批送到殷都献祭,故而许多羌人宁可战死或逃亡,也不愿成为俘虏和人祭。所以,商人一直难以统治整个关中盆地。
《翦商》说,更复杂的是,动荡甚至形成了一种虹吸效应,更遥远的西北方土著部族,正在缓慢而持续地翻越陇山和六盘山朝关中迁徙。他们可能是被商人新奇的青铜产品所吸引,同时试图占据因战争而荒芜的土地。
至祖甲为王时,殷复衰,周侯之国遂废弃。但商人还是固守住了关中东部的老牛坡。在这里,殷王新册封了一位商人显贵,即大名鼎鼎的崇侯虎。武丁时即有崇侯虎,盖侯者其人已换,但侯名承袭不变。
3、周族起源于关中地区,其始祖为后稷,善稼穑,曾在帝尧时代担任农师,被认为是农业的创始人。后稷的儿子叫不窋,后遭遇夏朝的动荡,丢掉了农师的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及关中盆地,迁徙到戎狄野蛮人中谋生,继续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从豳地迁回周原。
其实周原地区或其附近地区始终有一支周人,即姜姓周人和一些陆续回归的姬姓周人。
公亶父在豳地时,姬姓周人常受狄人攻击,损失生命和财产,生活在恐惧之中,又有崇侯劝说亶父回周原为殷王保西垂,加之周原开阔,易于垦荒,适合农耕,姬姓周人遂迁徙到周原安家落户。
殷王承认姬姓周人是其属邦并受其保护,这避免了商人攻伐周人,周人成为俘虏和人祭的情况出现,周人可以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周人也必须为商王朝征战,有向殷王献俘以为人祭的义务。
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王三十四年,季历到殷都朝见,王赐土地三十里,玉器十套,马八匹。这是对周人征伐和献俘有功的褒奖。
在殷王的支持下,周人一直在外征讨。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王三十五年,王亲征关中,周人充当急先锋,“西落鬼戎”,盖是山西和陕西两省间的土著部落,俘获二十位狄王,战功赫赫。
武乙被雷劈死后,文丁继位。文丁二年,季历带领族人远征,伐燕京之戎,结果惨败。燕京,盖山西太原一带。文丁四年,周人又进攻“余无之戎”,获胜,殷王授予季历“牧师”头衔。此后,季历接连取得战果,如七年,伐“始呼之戎”,获胜;十一年,伐“翳徒之戎”,俘获三名酋长。
在商王朝的支持下,周人四处征战,扩充了自己的势力,羽毛渐丰,对商王室、商王族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季历能够参与商王族内部事务乃至纷争,导致在文丁驾崩前夕,季历到殷都献俘,而诡异地被杀死。
季历死后,周昌为族长,是谓周文王。周文王通过联姻、释放并重用被捕获的敌对的异族首领和人才等方式,努力与四方临族建立友好关系,或赢得归附,等待时机翦商。
周文王翦商之心,被崇侯虎察觉,遂向商纣王报告,于是纣王趁周文王到殷都献祭之机,囚禁了他。崇国离周原不远,崇侯虎察觉周族及临族的情况不是很难,崇侯本就有监视四方之责。
经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周文王被囚禁三年(或七年)后释放,表面上继续为商王朝效力。此后,周方或攻伐掠地,或发展盟国,或吸纳氏族部族,或暗中瓦解殷贵族,终致武王克商。
商王朝极其残忍,天下皆怨,内部瓦裂,注定了商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