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敌人真不一定就是朋友

听白评你好的 2025-01-09 02:28:13

关注斗恩担仇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和视角。

在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一些网友津津乐道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类逻辑,好像显得自己多智慧似的,这句话虽有一定合理性,但从辩证法角度看还是存在局限的。

合理性

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角度来说,在特定的矛盾体系中,当存在共同的主要敌人时,原本处于对立或无关的各方可能因这一共同矛盾而产生联合的基础,形成暂时的或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关系,以共同对抗主要敌人,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和统一。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存在诸多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长期对立,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但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成为共同敌人。为抵御外敌,国共摒弃前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如平型关大捷配合友军,台儿庄战役获各方支持。共御外敌,这就体现了矛盾双方在民族危亡下的相互转化与统一。

从战略策略的灵活性上来看,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认识到敌人的敌人可能成为朋友,有助于扩大自身的力量和同盟范围,是一种灵活的战略选择。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国民党以及其他中间势力,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这一时期,国共两党虽然存在着诸多矛盾,但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双方能够暂时放下分歧,携手合作,体现了“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在战略上的合理性。

局限性

不过,这句话的局限性同样非常明显。

首先,它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因为有共同的敌人就认定彼此可以成为朋友。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目标和价值观,即使在共同对抗敌人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也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如二战期间,英美与苏联虽因共同对抗法西斯而结盟,但在战后利益分配等问题上很快产生分歧,导致冷战局面的出现。

其次,属于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如果仅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一简单逻辑出发,而不考虑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敌人的敌人可能会因为自身利益的调整而改变立场,原本的朋友也可能因为新的矛盾而反目。如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因共同对抗以色列而被视为朋友,但在石油利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这些国家之间也时常发生冲突和矛盾。

另外,它还忽视了矛盾的复杂多元关系。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关系是复杂多元的,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除了与敌人的矛盾以及敌人的敌人之间的潜在合作关系外,还存在着其他众多的矛盾和利益交织。仅强调“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可能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矛盾关系,从而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局势。例如,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能同时面临多个不同方向的矛盾和挑战,不能仅仅依据与某个敌人的对立关系来确定朋友,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总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种表述过于绝对,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是复杂多样的,应该全面动态的看问题,敌人的敌人同样可能与自身有别的矛盾,比如利益和理念,而且矛盾还有可能很尖锐,还有可能同样属于不可调和的,真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可靠的朋友。就像三国时的魏蜀吴,魏虽然是蜀、吴的共同敌人,但蜀吴也有利益冲突,有时候还很尖锐,才有了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南宋联蒙抗金,更是亡国的血的教训,再比如一战中,意大利虽与德奥同盟有矛盾,但为自身利益,在战争爆发后转投协约国,并非因与协约国理念契合,而是利益驱动使然。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简单愚蠢的人通过毛泽东所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来印证“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句话的合理性,先不要说伟人也有局限性,关键这句话也并非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原表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已经超越了这种简单的论断,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复杂现实的把握,并非简单套用“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的逻辑。

关注头条号斗恩担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