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至于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此时杜甫则被迫前往鄜州羌村避难,得知唐肃宗即位,立即北上,但在途中被叛军所俘,和一同被俘的王维关押在长安。
杜甫被誉为诗圣
好在杜甫此前官职太小,叛军看管也不是很严格,趁着郭子仪平叛大军到来,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城,投奔了唐肃宗,这一年为至德二载(757年)五月。
得知杜甫前来投奔,唐肃宗当即授他为左拾遗的官职。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费尽心思出逃长安,得到左拾遗是多大的官职呢?
根据《大唐六典卷八.门下省》记载,左拾遗的品级为从八品,隶属谏诤机构,相当于谏官。
这么一看,唐肃宗赏了杜甫的左拾遗不过是从八品,品级太低,未免显得过于小气了。
但实际上,别看左拾遗品级小,但含金量高,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官职,也是杜甫一生从官里地位最高、含金量最高的官职了。
杜甫
先看看杜甫这一生做的四个官职。
杜甫也算官宦人家,祖父是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父亲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闲。
但可惜的是杜甫文采虽高,但科举一直屡试不第,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等,但一直没有下文。
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的时候,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的官职,这一年,杜甫已经四十四岁了。
在唐朝时期,县尉属于从九品的官职,有“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之责,属于地方实权官。
但杜甫却觉得河西尉这个官职不咋地,并未接受朝廷的任命,实际上颇为损失。
要知道唐朝的县会因为地望和民户的不同而划分等级,高等级的县其品级和地位就高于低等级的县。
唐玄宗时期,将大唐的县分为五等,分别是京城直辖的县,即京县,分别是长安县、万年县、河南县、洛阳县、太原县、晋阳县六个。
其次就是京畿府所辖之县,即畿县,包括京兆府、河南府和太原府三个所辖之县。
第三等就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县,即望县,根据记载,大唐共有八十五个。
第四等就是稍逊一点的县,大概有一百多个,即紧县,剩下的都是第五等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此导致高等县的县令、主簿、县尉、县丞官的品级是要高于次一等的县,而在唐代,由下等县改任高等县,哪怕官职都一样,也被视为升迁。
那么河西县属于什么级别的呢?答案是上等县。
望县出于百,郑县为之最;紧县出于百,夏阳为之最;上县仅三百,韩城为之最
其中夏阳县的前身就是河西县,属于紧县,后来唐玄宗规定,紧县之上无论有多少民户,一律视为上县。
可以说杜甫任职的河西尉算是一个不错的官职了,也是唐朝不少进士出身最先授予的官职之一,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可惜杜甫放弃了,最终改授太子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这是杜甫担任的第二个官职,从官职上来看,杜甫担任太子属官,似乎还不错。
但天宝八年(749年),宰相李林甫上书罢折冲府,意味着唐朝府兵制的彻底结束。
但结束归结束,但并没有罢免相关的官员,依旧保持着官吏编制,只不过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职责罢了,其中就包括杜甫的太子亲军右卫率府。
可以说杜甫的这个官职就是一个闲散官罢了,远不如实权的河西尉。
但杜甫乐在其中,毕竟在杜甫眼里,河西尉算是需要欺压百姓的基层职事官,他不忍欺压百姓,甘愿当一个无所事事的京城清职官。
“不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这是杜甫担任太子亲军右卫在《官定后戏赠》写的诗,也可以看出他的心态。
况且太子亲军右卫虽然没啥职责,但可以留在京城,方便自己结交权贵,毕竟在文人眼里,朝中有人好做官,当时不少文人都到处献诗以期得到权贵的赏识,杜甫亦是如此。
文人都到处献诗以期得到权贵的赏识是当时的主流
毕竟这一年,杜甫曾经写诗投谒过左相韦见素,因而才做了调职。
就这样,杜甫一直担任太子亲军右卫率府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然后被唐肃宗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但在乾元元年(758年)六月,因声援被贬谪的宰相房琯,杜甫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司功参军为从七品下,品级虽然高一点,但事实上属于贬谪。
不久杜甫再次弃官,在蜀地颠沛流离几年后,被四川节度使兼成都尹严武辟为幕僚,官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别看挂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名头,但实际上并没有品级,其中“检校”的意思相当于为代理,意思是代理工部员外郎这个职位。
这样一来,杜甫实际上并不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既没有俸禄,更不管工部的事情,纯粹就是以这个官职为虚名担任充当严武的幕僚罢了。
当然这也是杜甫最后一个官职了,严武去世后就离开了成都,继续漂泊的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在这段时间
这么一看,杜甫一生最高的官职大概就是左拾遗了。
但大家又会说了,左拾遗说来说去还是从八品的官,怎么看都是一个小官,那大家就错了,实际上左拾遗是一个品卑而位重的官职。
前面说了,左拾遗属于谏官,要时常谏言,是典型的天子近臣,不仅如此,左拾遗还需要参加每日的常朝,对朝廷大事进行谏言,成为参与议事的供奉官之一。
而且左拾遗地位还体现在礼节上,一般来说,品级低的官员在道路上遇到比自己品级高的事需要为对方让路的,但左拾遗不需要,除非遇到百官之首的宰相。
而且作为近臣,左拾遗也还可以得到天子的赏赐,比如赐食等等,对于官员来说,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宦途之士,自进士而历清贵,有八俊者:一曰 进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书、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监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遗、补阙不入,六曰员外、郎中不入,七曰中书舍人、给事中不入, 八曰中书侍郎、中书令不入。言此八者尤为俊捷,直登宰相,不要历余官也——唐《封氏闻见记》
可以说左拾遗是大唐时期一个令人羡慕的官职,是人人羡慕的八骏之一,拥有这些官职,意味着他们的仕途会非常顺利和光明。
而且左右拾遗和监察御史一样,是中唐之后官员快速升迁的两大途径之一。
杜甫能担任这个官职,可见唐肃宗对他的厚望。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啥这么重要的官职却给了一个从八品的品级?
这是因为谏官属于一个得罪人的官职,毕竟品级高了,身居高位的官员为了仕途而不会轻易得罪人,所以为了避免谏官的职能打折扣,只能给予左拾遗一个较低的品级了。
谏官属于一个得罪人的官职
这点后来明朝也学去了,六部科道言官位卑但亲要,成为大明升官的快车道。
另一方面杜甫作为一个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唐肃宗给予他左拾遗的官职已经属于过蒙拔擢了。
毕竟看看其他大臣如何担任拾遗的,就明白唐肃宗对杜甫的厚望了。
首先就是一起被俘的王维,和杜甫不同,王维是开元九年(721年)考中进士的,一开始担任太乐丞,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才担任右拾遗。
另外就是名臣张九龄,他是长安二年(702年)的进士,但直到景龙元年(707年)才担任校书郎,最终在先天元年(712年)才担任左拾遗。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高适,他算是大唐诗人官职最高的一位了,但在天宝八年(749年)的时候才担任封丘县尉,一直到天宝十五年(756年)才担任左拾遗。
这么一看,杜甫从天宝十四年(755年)被授河西尉到至德二年(757年)担任左拾遗,不过才两年时间,可以说要不是安史之乱,就凭杜甫的资历,根本当不上左拾遗。
那这些人最终的官职如何呢?王维官至正四品的尚书右丞、张九龄官至宰相、高适官至正三品的散骑常侍,封渤海侯,几乎每一个都位居高官。
这么一看,大家还认为唐肃宗给杜甫一个从八品的左拾遗是小气吗?
大家还认为唐肃宗给杜甫一个从八品的左拾遗是小气吗
而且杜甫其实也知道左拾遗官职的含金量,杜甫在述怀里有一句诗“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可见他是明白的。
而且杜甫也对对自己曾任拾遗感到非常骄傲,诗文里多次提到做左拾遗时候风光的场景,比如在《腊日》里写了这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杜甫在腊日里得到唐肃宗面赐的防冻药,自觉恩荣无比,因而写了这句诗。
可惜杜甫啊,虽有才名,但在做官这个方面,实在太挑了,而且能力上也不足,一心只想成为辅佐尧舜的命官,最终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