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流浪地球2》宣布定档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
从那时起,一个吸引很多人的悬念是:
小破球这次还能打破多少记录?
上映第一天,《流浪地球2》豪取6.27亿票房(含预售),打破22项纪录,预测总票房将达40亿!
更难得的是,第一部已算是开天辟地,但第二部还是做到了全面升级。特效、剧情、人物刻画,《流浪地球》种种略显稚嫩的地方,《流浪地球2》一口气补齐。
比如开篇,首次在影视作品里正面、细致地呈现出经典科幻概念“太空电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魄,足以征服硬核科幻迷。
有人评论:单枪匹马,把中国的科幻电影提升到世界级水平。原著作者刘慈欣看完后直言,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的不是一点点”。《流浪地球2》真的值得这么吹爆吗?谁还敢说小破球只会主旋律+煽情?导演郭帆很喜欢网友给《流浪地球》取的外号:小破球。就像狗蛋、狗剩一样,名字贱,好养活。
从第一部到第二部,流浪地球系列的面世,的确非常艰难。
第一部,经历了撤资、停拍、补拍等各种困难,差点胎死腹中。原本只是来客串的吴京,被迫零片酬演成了男二,还往里投资了6000万。
结果,因为“含京量”超标,被嘲讽是“太空版战狼”。直到今天,一篇将《流浪地球》批得一文不值的影评,仍是豆瓣上热度最高的影评。
第二部面临的困难更大。显而易见的,还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恶意。
在《流浪地球2》,吴京依旧参演,依旧横冲直撞。
于是有了“爹味可太冲了,冲出宇宙的阳刚味儿”的挖苦。
李雪健饰演的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始终义正言辞,生死存亡之际还笃定“我们的人,绝不会失败。”于是有了“10%演技,20%明星,50%爱国情怀”的嘲讽。沙溢饰演的角色,一句“中国航天队,50岁以上的,出列”,带领众人慷慨赴死,作为全片的高潮时刻,也被打上强行煽情的标签。耐人寻味。比起这些,小破球真正的困难来源于内部。郭帆举过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流浪地球2》规模大了,剧组几千人一起吃饭,有时没处理好,午餐后还有好几百号群演没吃上饭,他们明显就有了情绪,不好管理,耽误进度。
他说,第一部靠的是土法炮制,第二部真的需要工业化、标准化了,但是生产规模扩大之后,现行的工业流程已经不匹配了。
换言之,这次还是从0开始。而且众所周知,续集难拍,一不小心就成狗尾续貂。
2019年的《流浪地球》上映后,做过调查问卷,有超过80%的观众迫切地希望看到《流浪地球2》。制作人龚格尔说:“遇到这样的调研结果,其实百分百不能干,百分百是个坑。”
理由很简单,期望越大,压力越大。
郭帆的做法是:丰富世界观。
《流浪地球2》,将地球流浪之前的危机全部具象化,用吴京、刘德华和李雪健为主体的三条故事线,多方面探讨人类在应对危机时所做出的决定。
它的内容量是第一部的两倍以上,成为历年春节档最长的电影。为了让世界观足够完整、科学,剧组编写了十几万字的流浪地球编年史,还请了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20位科学家作为科学顾问。
电影提前点映时,首批邀请的观众,也是科学家群体。这番努力为《流浪地球2》全面超越前作,打下了基础。第一部的遗憾之处,全都成了第二部的高光时刻拍摄《流浪地球2》,郭帆给团队定的终极目标是“比第一集好一点”,给电影设置的票房目标是“不赔钱”。照目前的趋势,他定的两个目标都将达成。
成功的关键在于,《流浪地球2》抓对了核心。
第一部《流浪地球》从零到有创造了一个新世界。第二部的任务,郭帆团队很明确——让这个世界变得真实。
1、构建一个残酷又真实的未来世界《流浪地球》,打破了人们对国产特效的刻板印象,但其实特效水准并不高。制作团队也自知不足,用了大量远景的特效镜头。
但是《流浪地球2》的特效,构建了相当真实的未来世界。
比起第一部,第二部有了更多大场面,太空电梯危机、无人机叛乱、月球坠落、炸毁月球、洪水、爆炸……
未来世界全景式的展现,导致每个场景的信息密度高到吓人。第一部的布景,展开只有10万平米。第二部翻了10倍,变成了100万,相当于126个足球场。
第一部有2000多个特效镜头,第二部则是6000多个。
电影拍完,产生了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以及95000件服化道。在一些细节场景上,导演还有变态要求:将概念设计制作成实物道具。
所以,《流浪地球2》采用了3D打印、CNC数控车床等制造业技术。宇航服,拿出来可以穿;车辆,可以正常开动;机械臂,真的能活动。
还有片中的量子计算机,根本不会入镜的底部,是数控机床一体加工金属制造出来的,精度很高,上面有丝印和激光雕刻的文字。图源知乎用户@杨希
背部也是密密麻麻的细节,哪怕镜头根本拍不到,观众也根本看不到。图源知乎用户@杨希
极致的细节,才有极致的真实。2、剧情和人设的坑,全补上了
当年,《流浪地球》成为现象级影片后,郭帆选择在半年后做一次大规模映后调研,他想在热潮退去后,听听观众的真实想法。
导演郭帆
问题真的很多。比如,比起技术,故事情节相对薄弱;人物普遍缺乏个性,像是推进任务的工具人。
观众的意见,郭帆全听进去了。
《流浪地球2》在筹备之初,就参照当下的标准类型片以及好莱坞A级电影的信息密度量。片中的三条故事线,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基调下,掺杂着爱情、亲情、师徒情、同志情,细腻真实,甚至有不少观众表示看哭了。
这也让一个个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而不是伟光正地喊口号。最明显的变化是吴京饰演的刘培强。
第一部里,他看起来只是一个正能量符号,只顾大义,不顾家人。
这次他的人设终于丰满,动机更加合理。
年轻时,他也是个愣头青,一言不合就开干,结婚后才变得稳重,为了家人能进地下城继续活下去,他不得不抛家弃子,“上天”当领航员。
这时,他说出“远离亲人,我很遗憾,但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情”,才更显真实。科幻电影,打动人的不光是脑洞,还有逼近真实的故事和人性。硬伤,依旧一目了然4年前,《流浪地球》登顶春节档票房冠军,郭帆反复强调:流浪地球并不完美,感谢观众的宽容。
可惜,这次还是不完美。
技术上,吴孟达一眼假的合成影像,以及AI修复的李雪健的声音,偶尔对不上口型,都是硬伤。
形式上,过多的字幕说明和危机倒计时,令人吐槽:“头一回见没有旁白和字幕,剧情就推进不了的电影。”情节上,三条故事线并行,内容丰富,但是情节取舍却很犹豫,叙事节奏和观影门槛对一些观众并不是很友好,一些网友甚至表示“看睡着了”。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口碑优于《满江红》的情况下,《流浪地球2》还是被《满江红》迅速反超。
但是这又如何呢?
哪怕是经典科幻片——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际穿越》——也照样有漏洞或硬伤。
更何况,在中国,《流浪地球》系列的出现难能可贵。
敢拍中国硬核科幻大片,已经是一种进步。能一次两次地用心拍好,更是惊喜。
拍摄时,郭帆找到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北京电影学院,“借”来了20名学生常驻片场实习,专门记录《流浪地球2》团队犯下的错误。郭帆表示,“我翻开那些纸,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一位网友在《流浪地球2》预告片里发现了一处错误,郭帆在微博上看到后,也立刻接受,感谢,并修改。
死磕之下,至少它不可能是某些人口中圈钱的作品。更让人动容的是,终于再次在科幻大片中,看到中国故事,感受中国精神内核。和第一部一样,《流浪地球2》没有什么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永远是“饱和式救援”。
你战斗时,总有人先于你开始战斗。
你准备牺牲的时候,总有人比你先牺牲。
你成功的时候,总有人比你先成功。
对故土家园的依恋,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家人、朋友和战友做出的扶持和牺牲,中国人最能感同身受。中国故事,以及中国式精神和情感,成就了《流浪地球2》最强悍的底色。
这也是中国电影最独特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