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一个冬夜,一名女红军体力不支,倒在了地主王学文家门前。
王学文见周遭无人,就冒险把她带回了家中。
不料,这名女红军却解开了大衣,露出了怀中的婴儿,哽咽道:“大哥,求您帮帮我!”
风雪夜登门求助1937年冬,甘肃临泽花园村,地主王学文的家里刚迎来了一个小生命。
前三个孩子不幸早夭,让王学文格外紧张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和产后虚弱的妻子。
甚至夜里他都不敢睡得太实,生怕妻儿有任何闪失。
这天晚上,他依旧是和衣而卧,可刚闭上眼睛,就听到了敲门声。
此时夜已深了,外面又风饕雪虐,谁会在这时候找上门来呢?
他匆忙起身,拎着灯走到院里,小心地打开了门。
门外,一名穿着红军军装的女战士正站在风雪中,身体有些摇晃。
“请问,这里是保长王学文家吗?”女红军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一丝急切。
听见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王学文愣了一下,不由有些紧张。
此前,当地的军阀马家军大肆宣扬,要当地的民众对红军保持警惕。
他们把共产党说得像是妖魔鬼怪,还说他们在搞什么“共产共妻”,吓得老百姓听到红军来了就东奔西逃。
对那些谣言,王学文心中自有衡量,不会轻易被那些流言蜚语所左右。
可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只想守着妻儿踏踏实实过日子,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王学文不说话,正要关门时,就见那名女红军身形摇晃,一个踉跄差点摔在地上。
好在王学文眼疾手快,伸手扶了她一把。
不用问也知道,她必定是冒着风雪走了很久的路,此时已经筋疲力尽,体力不支了。
王学文实在不忍心将她拒之门外。
他环顾四周,见周遭无人,便回应道:“我就是王学文,有什么事,你先进屋再说吧。”
王学文的妻子秦莲这时也醒了,帮着把女红军扶到了炕上,又给她倒了热水。
见她稍微缓过来一些,王学文才问到:“大妹子,这么晚了,你是有什么急事吗?”
对方听了,突然哽咽道:“大哥,我是来求你们帮忙的。”她说着,旋即解开了身上那件大衣。
夫妻二人方才惊觉,原来她的怀中竟还藏着一个婴儿。夫妻二人俱是一惊,也立刻明白了这名女红军的来意。
为革命无奈托孤吴仲廉是湖南宜章人,1927年入党。
次年,她毅然加入红军,奔赴井冈山,是为数不多的女红军战士之一。
因能文能写,她被任命为组织干事,给毛主席做秘书工作。
在红四军前委任职期间,吴仲廉频繁地为毛主席抄写报告和讲话稿。
在这一过程中,她的视野和革命认知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前委的工作节奏紧张而繁重,吴仲廉常常身兼数职。
但无论是刻钢板、抄文件还是印材料,她都能出色完成。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吴仲廉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会议一致通过了由毛主席代表前委起草的、篇幅长达三万余字的八个决议案。
而这份决议案的初稿,正是出自吴仲廉之手,是她亲手抄写完成的。
《古田会议决议》手抄件
1934年,吴仲廉踏上了长征之路。
随着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的胜利会师,她被任命为红九军敌工部副部长,并随部队深入河西。
然而,西路军在西征途中遭遇了马家军的顽强阻击,战斗异常惨烈,部队损失巨大。
1937年初,在战火纷飞中,吴仲廉生下了一个男婴。然而,当时的战况极为不利。
天气严寒,部队物资匮乏,根本无法照顾这个刚出生的孩子。
面对如此困境,夫妇二人痛心疾首,无奈作出一项艰难抉择——给孩子找一个好人家收养。
可是,孩子能送给谁呢?红军的孩子,无疑是个烫手山芋,恐怕很多人都会担心给自己招来灾祸。
更何况,甘肃一带民众生计本就艰难,许多人家连自身温饱都还没有着落。
正当夫妇二人不知如何是好时,接生婆告诉他们,花园村的保长王学文是个可以托付的人。
王家家境殷实,王学文也是出了名的心肠好,乡亲们都叫他“王菩萨”。
而且,王学文的妻子不久前也刚生了个儿子,对外可以说是双生胎,也不容易被怀疑。
于是,风雪交加的夜里,吴仲廉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王学文的家门口。
解放后骨肉团聚吴仲廉说明了前因后果,王学文夫妻二人都很同情她的经历。
王学文也刚得了一个儿子,看着吴仲廉怀中,那尚在襁褓中的男婴,他实在不忍心拒绝。
他家境不错,再养一个孩子对他来说没有太大压力。
然而,马家军的阴霾萦绕心间,使他不禁心生犹豫。
见王学文有些犹豫,吴仲廉赶忙说道:“我知道,养这个孩子,你们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如果你们不愿意,我也理解,不会强求的。
还未待王学文出声,妻子秦莲已然开口道:“我们就帮大妹子这个忙吧。这么冷的天,她还能去求谁呢?这孩子来到咱们家,就是和咱们有缘分,留下吧。”
妻子一番言说,王学文也不再犹豫,立刻点头答应下来。
吴仲廉眼中泪光闪烁,对王学文说道:“大哥,这孩子以后就是你们的亲儿子,让他跟您的姓。”
然而王学文却拍了拍吴仲廉的肩膀:“你放心,以后我们对亲儿子什么样,就对他什么样。等到以后你们安顿下来,随时来接他。”
吴仲廉心中的感激难以言表,她只是反复地对王学文夫妇说:“谢谢,谢谢你们,你们是我孩子的救命恩人。”
吴仲廉走后,王学文给孩子取了名字,叫“王继曾”。
然而,就在吴仲廉将儿子妥善安置后不久,曾日三就为掩护部队转移牺牲了。
曾日三烈士像
突围期间,吴仲廉也不幸为敌所俘,之后被押至西宁的中山医院做苦工。
王学文得知吴仲廉的情况后,花重金打通关系,带着自己的妻儿去探望她。
实际上,他就是怕有一天吴仲廉也牺牲了,想让她再多看一眼自己的儿子。
1937年,随着局势的变化,吴仲廉重获自由,前往延安。然而在匆忙奔波中,她与王学文一家失去了联系。
全国解放后,吴仲廉担任了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
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始终惦记着自己的儿子。
刚在杭州安顿下来,她就托人到甘肃去打听王继曾的消息。
这天,王学文的家中来了三位军人,询问起王继曾的状况。王学文立刻意识到,这是来接孩子的人。
想到与这个孩子共度了十三年,如今却要与他分别,王学文夫妇心中满是不舍。
但想到自己许下的承诺,也明白孩子跟随亲生母亲能有更好的生活。
于是,他们选择了放手。吴仲廉看到儿子被养得这样好,心中充满了感激。
为了表达这份感恩之情,她给王学文夫妇汇去了一笔丰厚的感谢费。
此后,王继曾便跟随吴仲廉在浙江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他始终将养父母的恩情铭记于心,与他们的联系亦从未间断。
吴仲廉也曾带着王继曾,前往甘肃探望王学文夫妇。
1960年,王继曾大学毕业。然而这一年,河西走廊却遭遇了严重的灾荒。
得知这一消息后,吴仲廉立刻写信给王学文夫妇,邀请他们来浙江定居。
王学文夫妇同样思念着儿子,于是接受了吴仲廉的邀请。
在吴仲廉的安排下,他们住进了浙江福利院,王学文还得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有许多像吴仲廉一样的革命志士,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家舍业。
也有许多像王学文夫妇这样的老百姓,无私地抚养着英雄子女。
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人民铭记。
参考资料:
1、巾帼豪杰吴仲廉——《湘潮(理论版)》2016年第4期321-323,共3页
2、悲壮历程中的坚强女性——吴仲廉——《党史文苑》2016年第9期30-30,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