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前半生沉浮与大唐王朝的盛世流转

微格尔 2024-04-13 09:07:36

唐朝诗人、被尊为“诗圣”的杜甫,我们都不陌生。他给后世留下了多达一千五百多首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诗,记录下他关注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虑,被称为“诗史”,也成为唐朝历史的一个实证。

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却又逢巨变,唐朝在战乱之下由盛转衰,可以说杜甫见证了这一段关键的历史时期。

《杜甫的历史图景:盛世》一书聚焦于杜甫出生前到他中年的这段人生,也即公元683年至755年安史之乱发生之时,根据杜甫盛年时期在多变时世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和人生发展轨迹,将当时唐朝廷的种种权力更迭和历史发展与杜甫家族的关联等历史事件娓娓道来,也为我们展开一幅风云变幻的唐朝盛衰历史图景。

其实杜甫的家世并不简单,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均入朝为官,母族是有名的博陵崔氏家族,另外还有姑亲裴氏家族,都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

但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汉代和魏晋发展而来的高门大族、门阀豪强,随着权力纷争和时局变动,在唐朝后期走向了衰败消融。

683年至755年,唐朝经历了武周、中睿、玄宗三个重要的时代,有动荡混乱,也有繁华兴盛。在朝堂上,文学派曾风光一时,却也走向沉寂,随文学派入仕的杜氏家族也经历着兴衰荣辱。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兴败和变化都不是突然发生的,盛世图景之下暗流涌动,为日后的结局埋下许多伏笔。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杜甫,有着良好的文化熏陶。他曾跟友人在齐越大地壮游多年,裘马轻狂,意气风发。受家族门萌,传承了父辈的官场关系,心怀家国抱负,一心一意赴科考、走仕途。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得不经历官场失意,仕途不顺,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亲历朝堂无状、战乱破坏、家族分离衰落,这对杜甫的打击是巨大的,使他更深切地体验到人情冷暖、世事动荡无常,也促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矛盾、民间疾苦,思考家国天下的前路,忧国忧民。这一切都在他的诗中反映出来,也成就了他特有的深厚沉郁的“诗史”。

他曾在年少意气风发之时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在困顿落魄、幼子被饿死之时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流离失所、寄人篱下之时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也许会永远记得,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这个平静而又不平常的一年里,他与高适、李白在宋州城把酒言欢,相扶而行,登高怀古。

尔后三人互相道别,杜甫北上往济南郡拜会书法家、富豪名臣李邕,希望能得荐举入仕。那时候他们并没有想到,不过三年后,李邕就被佞臣李林甫迫害致死。

再过数年,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和关键时期,也是杜甫人生盛年的转折点。时代的巨变和历史的必然发展对个体带来深远影响,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杜甫前半生所经历的盛世繁华,也成为他回望半生的缥缈图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身在其中的人们,无论是高官贵族、文人名士还是平常百姓,都只能随之前行。这是历史,也是宿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