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郑和下西洋:为何古代中国的航海探索没有继续发展?

简墨水 2024-09-27 22:20:35

郑和下西洋

一提到航海,很多人首先会把它和欧洲人,特别是南欧人联系起来。事实上,航海活动这件事,不单15-16世纪的欧洲人做过,其它地方的人在更早之前也做过。比如一千年前的维京人,以及14世纪的中国人。今天的主角郑和,虽然他并没有直接参与欧洲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但是在世界各国介绍大航海时代的书籍中,经常会提到他。他的航海经历,也是近代航海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01

郑和其人

郑和,原名叫马三宝(又作三保)。1371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四年,他出生于云南昆阳的一个穆斯林家庭。据说,郑和的祖父曾经当过云南行省的平章官,父亲是世袭的滇阳侯,因此幼时家境优渥。

浩瀚的大海

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郑和的父亲遇害,郑和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掳到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在那里他被施以宫刑,成为宦官,后来被分配给燕王朱棣,又随朱棣前往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变”。郑和有智略,知晓兵法,而且武功高强,深得燕王的信赖。有一种说法是,在靖难之变中,郑和在燕京郑村坝为朱棣立下大功。朱棣称帝后,就给他赐姓郑,此后史书上就称他为郑和。郑和担任过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在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郑和还作为明成祖的使臣出使过暹罗和日本,不过,由于对这件事的记载较少,今天也有学者对此存疑。

02

郑和下西洋

郑和最为人知的故事,还是他七次下西洋的经历。这在那个交通远没有今天发达的时代来说可谓是壮举。1405年(明永乐三年),有过航海经验的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由二百多艘大海船、二万多名船员和士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出使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船队无疑是当时全世界最庞大、最先进的船队。郑和的旗舰,也称作宝船,据记载,这艘大船能容纳上千名军士。相比之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次航行,舰队只有三条船,人数不足百人,旗舰据估计排水量也不足百吨,从各方面讲和郑和的舰队都差几个数量级。

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明朝舰队七次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远航,访问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马六甲、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史称“七下西洋”。

郑和率领明朝舰队七次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远航

这七次下西洋,每次的目的地和航线都不大相同,郑和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麦加。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标注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路线和所到之处,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看一下。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中原王朝大规模组织的航海活动,足足早了西方半个多世纪,其航程之远、船队规模之大,在当时都很罕见。

03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那么你可能会好奇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也是为了和西方贸易,或是寻找新大陆吗?其实,这也是至今为止史学界都还在讨论的一个话题。现在一般认为郑和下西洋有这样三个目的:

第一个是奉成祖之命寻找在靖难之变之后就下落不明的上一任皇帝——建文帝。第二个是政治目的。也就是向当时已知的世界宣扬天朝的国威,和这些国家建立友好的朝贡往来。

第三个是商业目的。郑和通过几次航行,控制了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

郑和穿船队的宝船

,以及多条往来中国进行海洋贸易的要道,并且在沿途重要的港口城市,比如印度的古里建立了重要的贸易客栈,使得沿途很多地区成为商业据点。不过,从结果来看,郑和七次航海也没有产生明显的经济上的收益。虽然控制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马六甲海峡,但这也随着明朝放弃了航海的行动而变得毫无意义。

郑和船队

顺便说一句,郑和的前六次航行是在永乐年间,是带着明成祖的任务去的。而第七次航行则是在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当皇帝的宣德年间。有一种说法是,郑和此行主要的目的是到麦加朝拜,完成一个穆斯林的夙愿。不过遗憾的是,郑和当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在这次航行途中就去世了,没能返回故乡。

04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明朝大规模的航海行动在郑和之后就停止了。虽然西方少数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明朝在一开始缩小航海的规模,但是坚持下去,或许会成为后来地理大发现的主角。但是这种假设毫无意义。

事实上,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国家,由官方支持的航海活动是一件耗资巨大,但是收效甚微的事情,很难持续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在明成祖当政期间,部分官僚集团其实就不支持这种对他们来讲不但无好处,甚至还有坏处的航海。

很多人会疑惑,欧洲人航海,从香料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为什么郑和航海却挣不到钱呢?

事实上,郑和航海也为中国带回了很多香料,但是香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值钱,也不是生活必须品。由于郑和带回的香料太多,朝廷便将它们作为俸禄发放给了官员。明朝官员的俸禄本来就不高,还变成了并不方便流通的香料,他们内心里的不满可想而知。

在郑和去世的几十年后,有太监劝当时的成化皇帝效仿明成祖,重新派遣船队下西洋。但是人们发现郑和留下的航海图和航海日志已经找不到了。这件事至今是个迷,有一种说法是主管官员擅自做主把这些资料给烧了。这件事不论是真是假,官员们反对大规模航海是不争的事实。总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虽然郑和航海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对明朝来讲还是有意义的。它让很多周边的国家承认了明朝宗主国的地位,也让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地区了解到东方有一个富庶的大国。

后来当欧洲开始全球贸易时,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就沿着郑和航海的足迹,来到中国做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下西洋时,郑和航海还携带了大量的货物前往各国做生意,这让东南沿海一带的手工业得到了发展。虽然后来明朝政府限制民间对外贸易,但是直到明朝中期,官方组织的对外贸易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为了向外国商人交货,朝廷要从东南沿海一带收购生丝、茶叶等外贸商品。那些地区的工商业基础,是在明朝早期就打下了的。

总的来说,在世界文明史上,郑和航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证明了人类大规模远洋航海的可能性。在此之前,人类航海的时间和距离都是有限的,通常只能沿着近海航行。这不仅仅是因为深海风高浪急,也是因为航海时间长了,人会得各种疾病,特别是因为缺少维生素带来的坏血症。

而郑和下西洋的经历证明了人类可以在海上生活很长的时间,他的船队在船上种菜,解决了维生素补充的问题。欧洲人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了很久,直到后来水手们发现可以食用酸黄瓜等腌制的蔬菜,这才得到解决。不过,由于无法产生利润,即使有政府资助也难以长久,这决定了明朝由官方主导的大航海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

正当明朝的航海事业停止的时候,欧洲的大航海则刚刚开始。和明朝的航海相比,欧洲人的大航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而这个目的一旦实现,就能形成利润的正反馈,不再需要官方支持,也能自行发展。

04

总结

在欧洲的大航海之前,中国人其实已经有了在海上长途航行的经历。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方面宣扬了明朝的国威,另一方面也和沿线国家进行贸易。不过,这种由官方主导的航海活动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由于航海的成本巨大,又无法产生利润,中国古代的大规模航海行动没能继续发展下去。

(END)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