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成功包围126师,673恶战,126师生死17小时,绝地反击

二黑历史 2024-12-24 16:19:39

历史的选择往往冷峻,却也充满了戏剧性。

当一个看似无解的绝境摆在眼前,选择就变成了试炼,而试炼的背后,是血与火淬炼出的军人意志。

1979年,越南高平673高地,126师376团3营在被包围17小时后完成了一场惊天逆袭。

这场战斗,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群年轻战士从稚嫩到成熟的生命蜕变。

为什么会让这支部队陷入如此绝地?

1979年2月,战火在中越边境燃起。

对于刚刚跨过高平市的解放军126师目标很明确:清剿残敌,稳步推进到茶灵县。

可战争从来不按剧本走。

当376团3营沿着3号公路搜索时,他们并不知道,越军早已精心设计了一场伏击。

这片地形复杂的673高地群,由六座石山组成,南北分布,像一道天然屏障横在前进的道路上。

公路两侧地雷散落,敌军工事隐匿,甚至连远处的炸药库都似乎在提醒着这支部队:危险近在眼前。

事情的起点看似平淡无奇。

先是几名越军士兵从山上仓皇逃窜,随后又有零星的敌军影子在周围晃动。

3营的士兵们警觉了,却没意识到,他们已被悄然引入了包围圈。

就在部队分散警戒、排雷清障时,山脚下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炮火声,越军的伏击开始了。

顷刻间,9连1排的十几名战士伤亡,周围的地雷阵封锁了退路,越军重炮、机枪从四面八方倾泻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混乱中,9连3排排长成国均奋起反击,掩护新兵撤退时,英勇牺牲。

战斗的形势迅速恶化。

越军的火力覆盖了道路和山地,部队被死死压制在不足一公里的区域内。

尤其是那些刚入伍的新兵,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慌乱无措,有人蹲在原地不敢动,有人试图贴着山坡寻找掩护,却因为缺乏经验而暴露目标。

此时,特务连的老兵们站了出来。

连长冒着炮火穿梭在人群中,一边安抚新兵,一边将他们推向安全的弹坑。

“炮弹坑是最好的掩护,同一个地方不会挨两次炮!”这句看似简单的经验,却在关键时刻救了无数条命。

随着时间推移,战场的形势愈发严峻。

越军的炮火从673高地东侧的徒石山和楠略地区源源不断地倾泻过来。

敌人的重机枪、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将376团3营死死压住,想要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让人心寒的是,越军的步枪火力在近距离作战中占据着天然优势,自动步枪几乎人手一支,火力密集。

而解放军以半自动步枪为主,在近战中显得力不从心。

可正是这种绝境,逼出了战士们的潜能。

3营长吴昌荣在观察一番后,迅速找到了突破口。

他发现,越军的重型火力主要集中在4号和6号高地,而1号、2号、3号高地并没有敌人控制。

如果能抢占这些高地,就能形成对峙态势,缓解正面压力。

于是,他果断指挥部队分三路行动,冒着敌军的炮火攀上了1号、2号、3号高地。

这个决定,成为了战局的转折点。

与此后方的100迫击炮连和82迫击炮营迅速支援前线,解决了从背后偷袭的越军部队。

更令人振奋的是,师部的122榴弹炮营也开始介入战斗。

在特务连士兵的引导下,这些重型火炮精准打击了越军的炮兵阵地,打得对方火力稀疏,难以集中。

越军并未轻易放弃,他们多次试图用步兵冲锋夺回失地。

但在距离200米外,解放军的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全面压制了敌军步兵的火力优势,逐步扭转了战场局势。

随着夜幕降临,战场进入最后的白热化阶段。

为了切断越军的退路,376团3营呼叫了团、师两级炮兵群,对敌军可能的撤退线路进行火力覆盖。

9连的战士们利用夜色掩护,悄然向4号高地迂回穿插,最终在26日凌晨一举攻占这个关键据点。

越军失去了支撑点,防线全面崩溃。

黎明时分,6号高地的最后一个火力点也被拔除。

这场从伏击到反击的战斗,持续了整整17个小时。

3营以牺牲15人、负伤52人的代价,击毙敌军180余人,俘虏3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他们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灵活应变能力,为全师树立了一个标杆。

有人说,战争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它会把人性中最光辉和最黑暗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673高地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了年轻士兵在生死线上快速成长,也看到了战友之间无言的默契与牺牲。

战争的残酷不容美化,但正是那些在绝境中爆发出的勇气和智慧,让历史充满了温度与力量。

2 阅读:804
评论列表
  • 2025-01-05 15:19

    376,9连老兵路过[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