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发现经络,为啥没发现血管?

咩咩爱历史 2024-08-20 08:53:08

01

清嘉庆二年(1797年)农历五月间,一场大规模瘟疫席卷滦州地界,每天上百号人感染病死。

有钱的,买墓地、买棺木。

没钱的,破草席一裹,扔到乱葬岗子,任野狗撕咬。

怪事发生了——

一年轻男子,成天蹲守在乱葬岗,看到野狗开膛破肚,就兴奋异常,凑上去,然后在小册子上写写画画。

百姓将“怪人”,报告了官府。

官府以为就是个“盗尸犯”,但观察了几天,“怪人”只是观察尸体,并无其他行为。

《大清律》没说观察死人犯法,只好由他去。

02

这个怪人,叫王清任。

小王的老家是玉田县,和滦州离得不远。

从小习武,早早得了武秀才的功名。

家人花银子给他捐了个候补千总的官职,就等着小王考上武举人,正式踏入仕途,光宗耀祖了。

可二十岁那年,小王突然要弃武学医。

那年头的医生,不像现在,既没编制(除了太医),社会地位又不高。

绝大多数医生只能靠到处“流窜”给人看病,谋生活,饥一顿饱一顿的。

王家人很不理解。

小王的理由是:做武官就得杀人,杀人越多官越大,官越大,杀孽就越重。还是当医生好,治病救人,行善积德。

家人拗不过,只好随他去。

03

小王天生是学医的料,四五年就在玉田县有了一定的名气。

可一件官司,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当时玉田县的还乡河,有个渡口,被官府垄断,乡亲过河就要交钱。

小王很不爽,带着大伙递状子,要求降低渡口收费。

县太爷火了,说他“聚众闹事、要挟官府”。

王家人赶紧收拾行装,让小王出去躲躲风头。

就这样,26岁的小王离开家乡,开始游历四方、漂泊行医,积累了不少经验。

发现问题——

最权威的《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医学著作,都对人体的五脏六腑描述很模糊。

有些地方还明显可疑。

例如,说小孩的五脏六腑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会缺少一些内脏器官,长大后才会长出来。

是先贤们写错了?还是自己感觉错了?

但当时搞人体解剖,是绝对不可能的。

康熙就曾得到法国传教士翻译的一本解剖学图谱,但他看完就让人收留宫中了。

不是康熙不懂得其中的学术价值,而是因为即使是皇帝,也扛不住社会舆论和“纲常伦理”的审判。

康熙下令翻译的《钦定格体全录》男性生殖器插图此书从未公开出版

所以,小王听说滦州瘟疫后,马上就赶到了滦州乱葬岗...

经过十余天的观察,得出重要结论:儿童的内脏结构和成人基本一致,不存在“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04

但都是被野狗咬得残缺不全的尸体,王清任认为,这不够全面不够充分,还是要看完整的内脏。

去哪看?

凌迟虽极端残忍,但确实是唯一合法的机会。

然而,凌迟作为极刑,平常很少使用。

加上嘉庆皇帝崇尚“仁政”,因此执行凌迟的罪犯很少。

再加上那个年代信息又不发达,能不能看的到,只能碰运气。

嘉庆四年(1799年)终于撞上了“大运”,他在辽东一带行医时,正好赶上奉天府(今辽宁沈阳)有个女囚谋杀亲夫,被判处凌迟极刑。

可一场酷刑观察下来,王清任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黄帝内经》和《医宗金鉴》上都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就是说,中国传统医学都认为心主导人的思维和精神活动。

但通过实际观察,心脏只与输血有关,与思维和精神活动应该是无关的。

王清任又联想到,之前的不少中风患者,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受损,普遍头疼、头晕,并无心脏难受。

这是否说明,人的视力、听力和语言能力也不是由心来决定的,而是由脑来决定的呢?

其实,这个猜想,明代李时珍就提出了。

但因为没有真正去观察人体内部结构,所以始终停留在猜想阶段。

之后的几年,小王不断奔走各地,听说有凌迟的,就赶紧去...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凌迟不开颅。

无法观察到人颅腔的结构。

小王就养了很多动物,鸡鸭鹅猪狗等。

一有空,他抓一只解剖。

收获很多,发现动物的眼球后方有“细如线”的“脉络”(即视神经)直接和脑相连,他判断这就是脑主导视力的关键实证所在。

05

经过30年探究,小王变成了老王,终于对人体内脏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

只剩下横膈膜的具体位置和形状还不是特别清楚。

为了弄清这最后疑问,老王到处求教,包括屠夫、刽子手、医生...

直到道光十年(1830年),他认识了恒敬,恒敬也样对人体内脏感兴趣。

恒敬是名参将(三品武官),参加过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

战场上剖开敌军尸体不犯法,因此剖开并仔细观察过很多尸体。

通过恒敬的帮助,老王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著成《医林改错》。

篇幅不长,就四万字,但却是中国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医林改错》王清任手绘的人体脏器图红框内的为关于动脉和静脉的内容

书中,王清任开宗明义地说:

“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希望后世医者能从解剖学基础出发,更好更精准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并希望后世医者能“亲见脏腑,检查增补”,纠正补充书中的谬误之处。

06

《医林改错》出版的第二年,王清任与世长辞,62岁。

死后72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在法律层面解除了对人体进行解剖的禁令。

又过2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专门为王清任留出了篇幅,称赞他是:

“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论,其人之求学,亦饶有科学的精神,惜乎举世言医者莫之宗也”。

如果王清任的时代能合法解剖人体,这位医学界的“革命者”一定能创造出更高的医学成就,甚至比肩欧洲同行。

然而,时代决定了他的上限…

07

为什么中医不敢推翻前人的理论?

《医林改错》出版后,中医界一片辱骂。

视王清任为数典忘祖的“叛徒”。

名医陈修圆,骂王清任“不仁”、是“狂徒”、是“邪人”。

名医陆九芝,攻击王清任:“教人于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

甚至有中医闯入王清任家里,指着王清任的鼻子骂:“(欲)驾圣人之上,做离经叛道之悖逆学说”。

解放后中医界还曾把王清任端出来,作为中医的“叛徒”进行再次“鞭尸”。

参考文献:

《医林改错注释》、《中国解剖学史》、《中国医学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玉田县志》(光绪版)

1 阅读:313
评论列表
  • 2024-08-20 11:41

    如果中医能走王清任的路,今时今日可能和西医一较长短。

    求大雁鹅宝宝 回复:
    殷商以前解剖学一直是基础的 甲骨文就是证明 周人以为残忍全面禁了 所以就只剩形而上学和玄学了
  • 2024-08-21 21:19

    经络就是依靠血管想象出来的

    iddog22b 回复:
    气功不及格,没有发言权[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