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的直接导火索——曹操进占河内郡

小凡读史 2024-10-30 16:16:17
官渡之战,大家都不陌生,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我们对于官渡之战耳熟能详,但是导致袁绍、曹操这对本来的盟友直接对决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呢?

董卓进军洛阳后,废掉少帝刘辩,另立汉献帝。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卓,实际上各路诸侯却心存异志,意图抢占地盘,企图割据自立以图天下。然后从公元190年至199年,十年的期间,各个军阀集团互相攻击,争夺地盘,吞灭兼并。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关陇和辽东两个边隅地区外,八州之地为袁曹两大军事集团所分割。袁绍并河北青、冀、并、幽四州,曹操兼并河南司、豫、兖、徐四州。两大集团旗鼓相当,军事上袁强曹弱,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优于袁绍。一山难容二虎,袁曹争雄必然爆发——官渡之战。

在中原十年大混战过程中,曹操和袁绍曾经是亲密的盟友。曹操和袁绍两人背靠背,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不受夹击,因此各自取得了节节的胜利。在袁绍与曹操两人携手共进中,曹操依赖袁绍的扶植而发展,袁绍则结援曹操而无后顾之忧。

如果说其他军阀都是单一参与中原逐鹿,而袁绍与曹操两位枭雄则并肩战斗,自然是所向无敌。但是随着两人势力的膨胀,自然而然开始外亲内疏,明争暗斗,两大集团的决战是必然之势。但官渡之战在两大集团其实都尚未准备充分,尤其是袁绍刚刚平灭公孙瓒,尚未喘息又投入大战,在公元200年爆发决战,则是双方都未料及的。

而这一切的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曹操进占河内郡,河内郡地理位置正好在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中间地带,本来可以作为双方势力的缓冲,但是曹操进占河内郡,相当于打破了平衡。

事情的原委还要从河内张杨说起,张杨原是丁原部将。董卓杀丁原,当时张杨回并州募兵,于是据有河内,在十年混战中与袁绍相联络。公元198年末,曹操擒杀吕布,解除了北进的最大后顾之忧,立即对袁绍摆出了对抗姿态,在公元199年四月进兵河北,略取河内。

之前,曹操围吕布,袁绍暗中支持张杨声援。曹操打入张杨内部,指使张杨部将杨丑杀张杨,公开投靠曹操,挑起事端。张杨部将眭固又杀杨丑,明白宣布投归袁绍。曹操直接挥师临河,派曹仁、史涣渡河击杀眭固,占领河内郡,打入袁绍的领属区,建立了河北前进基地。

袁绍大怒,但是此时袁绍正和公孙瓒对峙,他曾经致书公孙瓒,劝公孙瓒投降,除去嫌隙,而公孙瓒不予理会。于是袁绍奋力灭公孙瓒,当曹操进兵河内时,袁绍也取得了胜利。袁绍凯旋之后,立即宣布兵伐许都,时间约在公元199年五六月间。

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正式南伐,发布讨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数列曹操挑动兵戈的罪恶说:“往年我军北伐,征讨公孙瓒,强敌叛逆,抗拒整一年。曹操趁此机会,暗中与公孙瓒勾结,打着援助我军的旗号,实际想在背后发动突然袭击,所以领兵临近黄河,正在调集舟船渡河,被我方外交人员觉察其阴谋,正赶上公孙瓒被剿灭,才使得曹操把锋芒缩回,阴谋没有得逞。”

这道檄文载于《后汉书·袁绍传》。李贤注引《献帝春秋》说:“曹操渡河攻占河内,声言援助袁绍讨伐公孙瓒,实际是要偷袭袁绍大本营根据地邺城。恰好公孙瓒败亡,袁绍也识破了曹操计谋,立即回军,曹操退守敖仓。”这就是说,曹操进兵河内,挑起袁曹公开对立,成为官渡之战的直接导火线。

曹操既占了地利和实利,又进击河内郡企图偷袭袁绍根本,气度狭窄的袁绍被激怒了,贸然发动官渡之战,承担了黩武的罪责。袁曹较量,曹操确实道高一尺,战斗还未开始,已在气势和道义上先胜一着。

当时的袁绍刚刚和公孙瓒大战了数年,袁绍内部可谓人困马乏,“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沮授曾经建议目前最紧要的是,奖励农耕、休息百姓,然后慢慢和曹操争斗。可是袁绍不听,为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参考:《三国志·袁绍传》、《后汉书·袁绍传》、《三国志·武帝纪》

1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