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孤独专业:9年6代单传,一人旷课全系放假,毕业照就一个人

卡门的事 2024-08-01 20:17:00

在北京大学这所中国顶尖学府里,有一个专业悄然存在了9年,却只培养了6名学生。

这个专业就是古生物学,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学生数量稀少,更在于每一届只有一名学生。

这是一个怎样的专业?为什么会如此冷门?它的学生又是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内显示, 细节可能存在润色,仅供参考,请理智阅读!

孤独毕业照引发关注

2014年6月,一张特殊的毕业照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照片中,一名身着学士服的女生独自站在北大图书馆前,头顶的文字写着"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

这位名叫薛逸凡的女生,就是当年古生物学专业唯一的毕业生。

这张照片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有人质疑这是在作秀,认为不可能有只有一个人的专业;也有人表示羡慕,觉得"一人旷课全系放假"很酷。

然而,随着事实真相被揭开,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个专业确实只有薛逸凡一个学生。

2008年,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开设了一个独特的专业——古生物学。

作为元培学院首个跨学科专业,它的诞生本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然而,从2008年到2016年,整整9年间,这个专业仿佛被施了魔法,每年只能吸引一位学生入学,有些年份甚至无人问津。

"六代单传"——这个戏谑的称呼在校园里悄然流传,既道出了这个专业的独特性,也暗含了一丝无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古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小众学科,研究对象是已经灭绝的生物,主要通过化石来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

另一方面,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大众眼中并不明朗,很多人认为学了这个专业只能去博物馆或者考古队工作。

孤独但充实的大学生活

作为古生物学专业唯一的学生,薛逸凡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既孤独又特别。

她没有同专业的同学可以讨论学习,也无法参与常规的班级活动。但是,这种特殊的处境也让她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

薛逸凡的课程安排非常灵活,她需要跨专业选课,与生物系、地质系、环境学院的同学一起上课。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让她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虽然没有同专业的同学,但薛逸凡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的特别关注。

北大为古生物学专业配备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包括一位院士和多位教授。

老师们会根据薛逸凡的学习情况定制个性化的课程,给予她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面对外界的质疑,薛逸凡坚定地表示,选择古生物学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学科的热爱。

她从小就对恐龙和化石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古生物学来探索地球生命的奥秘。

事实上,古生物学虽然是一个冷门专业,但它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都不容小觑。

通过研究化石,古生物学家可以重建地球的生命历史,了解生物演化的规律,甚至为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在资源勘探方面,古生物学知识也能派上用场,比如通过微体化石来判断石油储层的形成环境。

跨学科学习的挑战与机遇

古生物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

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强大的学习能力。

对薛逸凡来说,跨学科学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她需要同时应对多个学科的课程,工作量比一般学生要大得多。但与此同时,这种学习模式也让她获得了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综合能力。

很多人认为古生物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但事实并非如此。

虽然直接从事古生物研究的岗位确实不多,但古生物学专业培养的跨学科人才在很多领域都有用武之地。

以薛逸凡为例,她在毕业后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录取,攻读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癌症信号网络。

这看似与古生物学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她在本科阶段培养的跨学科思维和研究能力为她的深造奠定了基础。

另一位古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安永睿则被保送到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学位。

其他几位毕业生也都进入了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北大对古生物学专业的重视

尽管学生人数少,但北大对古生物学专业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

学校为这个专业配备了顶尖的师资力量,包括院士、教授在内的多位专家。

这不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科研机会。

北大的做法体现了对学术多样性的尊重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即便是冷门专业,只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就会全力支持。这种态度也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

古生物学专业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冷门专业价值的思考。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就业前景和经济回报,而忽视了个人兴趣和学科本身的价值。

然而,正如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所展现的那样,只要怀着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冷门专业也能绽放光彩。

这些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凭借自身的跨学科背景和独特视角,在各自的领域中脱颖而出。

古生物学专业的故事也为我们的专业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选择专业时,我们不应该仅仅追随热门趋势,而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人兴趣和长远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生物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比如,新的测年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重建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进化历程。

同时,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然而,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选择古生物学专业,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经历提醒我们,可能需要在科普教育和职业指导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专业的魅力和价值。

结语

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微缩的学术世界。

它告诉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每一个分支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

薛逸凡和她的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便是最冷门的专业,只要怀着热爱之心,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样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对自身选择的肯定,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专业选择和人才培养。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古生物学这样的学科来提醒我们:生命的历程是漫长的,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只有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探索,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故事,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告诉我们,在追求效率和回报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那些看似"无用"却蕴含深刻智慧的学问。

因为正是这些学问,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根基,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

最后,让我们向那些选择冷门专业,坚持自己兴趣和理想的学子们致敬。

他们的勇气和坚持,不仅丰富了学术的多样性,也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精神。

在这个崇尚快速成功的时代,他们的存在无疑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学习和探索的初心。

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薛逸凡这样的年轻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辛勤耕耘,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添砖加瓦。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发现,正是这些被称为"最孤独专业"的学科,为我们开启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每一个专业,每一份热爱,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追求,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