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的孩子在家里很活泼,话很多,和你们沟通无障碍,但是一到了学校或其他陌生的环境,就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甚至拒绝说话?
其实,这不是他们受到了霸凌或害怕他人,而可能与选择性缄默症有关。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儿童焦虑障碍,患者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选择性地保持沉默不语,尽管在其他场合能够正常说话。这种病症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交友和心理发展,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
那么,如何识别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如下: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的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地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者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如果你的孩子符合以上标准,那么他可能患有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罕见的病症,在世界范围内小学生中的患病率在0.2%-2%之间,女孩多于男孩,平均发病年龄在2.7-4.1岁。
选择性缄默症的患者在家中与父母对话不存在任何问题;往往直到上学后长时间无法与老师同学正常交谈时,才会引起家长和学校的注意。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分析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强调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患儿的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过于保护;或是儿童经历了重要养育者突然离开的重创,随后出现缄默症状并逐渐加重。而对于某些发病较早的患儿,父母、老师习惯于过度代替他们进行言语表达,也成为症状的维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选择性缄默症也与个体的生物学特征有关。有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选择性缄默症患者受家族遗传因素影响,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证明了部分基因与选择性缄默症有关。
此外,选择性缄默症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关。有研究发现,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行为具有抑制性质,如害羞、社交能力低下、退缩和适应性低等,以及社交焦虑症状,与选择性缄默症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说明具有焦虑特质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病。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方法选择性缄默症的治疗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等。治疗的目标是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促进孩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语表达。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心理治疗是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游戏治疗、暴露治疗、系统脱敏治疗等。心理治疗的原则是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加孩子的言语表达,同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奖励。
心理治疗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支持的环境,避免强迫、批评、惩罚等负面的反馈。
药物治疗是选择性缄默症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用于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提高孩子的治疗依从性和效果。
常用的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苯二氮䓬类药物等。药物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停药的时机。
家庭教育是选择性缄默症的重要治疗内容,家长需要了解选择性缄默症的特点和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选择性缄默症的主要特点是孩子在特定的社交场合选择性地保持沉默不语,尽管在其他场合能够正常说话。
总结:孩子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不说话,可能是患有选择性缄默症,这是一种儿童焦虑障碍,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孩子不说话不一定是“社恐”,也不一定是性格内向或害羞,而可能是其他的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分离焦虑症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专业的诊断和治疗,不能轻视或忽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自信,享受快乐的童年。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打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