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背后藏着这些秘密

闲人杂谈 2024-12-31 16:02:19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的这句论断,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了汉朝那与众不同的灭亡宿命,在历史的回音壁中激荡回响。当我们翻开史书,众多王朝的覆灭多伴随着积贫积弱、外敌压境,恰似风烛残年的老人,不堪重负而轰然倒塌。可汉朝呢?它宛如一位正值壮年的勇士,肌肉紧绷、武力超群,却在巅峰时刻骤然倒下,这一反常现象,怎能不勾起我们深深的探究欲?

一、强汉之姿耀千古

(一)军事辉煌震四方

想当年,匈奴如草原饿狼,屡屡寇边,烧杀抢掠,汉室北疆生灵涂炭。可汉武帝岂是柔弱之君?他大手一挥,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率铁骑出征。卫青七战七捷,如狂飙扫落叶,收复河套地区,让匈奴闻风丧胆;霍去病更是少年英雄,封狼居胥,饮马瀚海,将匈奴彻底逐出漠南。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场景,至今想来仍让人热血沸腾。“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这声怒吼,在西域的上空久久回荡,斩杀郅支单于,汉军的赫赫威名传遍四方,令西域诸国纷纷归附,大汉疆域空前辽阔,边疆从此安宁许久。

(二)经济繁荣根基固

农为国本,汉朝深谙其道。铁农具广泛普及,牛耕大力推广,代田法、区田法等新农技纷纷登场,关中水利纵横交错,都江堰、郑国渠等灌溉良田无数,粮食产量蹭蹭上涨,仓廪充实。手工业更是百花齐放,冶铁、纺织、漆器、陶瓷,技艺精湛,产品精美绝伦,丝绸沿着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罗马贵族为其痴迷,不惜重金求购,换来的财富如滚滚江水涌入大汉。商业也不甘示弱,长安、洛阳等大都市车水马龙,店铺林立,集市喧闹非凡;丝绸之路驼铃悠扬,商队络绎不绝,东西方货物在此汇聚、流通,大汉经济繁荣昌盛,富甲天下。

(三)文化昌盛传千秋

文化领域,汉朝堪称一座巍峨丰碑。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为华夏民族注入了忠诚、仁孝、礼义的精神内核,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凝聚起强大的民族向心力。文学殿堂里,汉赋华丽登场,司马相如一篇《子虚赋》《上林赋》,辞藻堆砌、气势磅礴,尽显大汉盛世气象;史学天地中,司马迁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纪传体通史横空出世,上起黄帝,下至汉武,人物栩栩如生,史事详实可信,史学自此独立门户,为后世留下无尽的精神滋养。

二、内忧隐疾蚀根基(一)外戚宦官乱朝堂

西汉初期,吕氏外戚便崭露头角,吕雉太后临朝称制,诸吕封王拜侯,朝堂之上吕家子弟遍布,权倾一时,惠帝刘盈形同傀儡,刘家江山险些易主。到了武帝之后,霍光受托孤重任,辅佐幼帝,虽有匡扶社稷之功,却也在朝堂之上独揽大权,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刘家天子在他面前战战兢兢,满朝文武侧目而视,皇权旁落,为后来的外戚专权埋下隐患。东汉更是陷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泥沼,难以自拔。和帝时,窦宪仗着太后撑腰,飞扬跋扈,掌控军权,朝堂上下唯他马首是瞻;顺帝后,梁冀专权近二十年,“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皇帝在他眼中不过是任其摆布的玩偶,卖官鬻爵、残害忠良,朝堂被搅得乌烟瘴气。桓灵二帝时,宦官势力崛起,单超等 “五侯” 与侯览、曹节等宦官,操控皇帝,把持朝政,他们与外戚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忠良之士报国无门,大汉根基被一点点侵蚀。

(二)土地兼并引民困

随着王朝发展,豪强大族如贪婪饿狼,疯狂吞噬土地。西汉中期,土地兼并之风渐起,权贵们利用政治特权巧取豪夺,大量自耕农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流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便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到了东汉,这一问题愈发严重,豪族庄园遍布各地,他们筑起坞堡,私藏大量武器、粮食,荫庇众多人口,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失去土地的农民为求生存,或沦为地主佃客,承受高额地租、繁重劳役;或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惨状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如火山下的岩浆,汹涌翻腾,一触即发。

(三)党锢之祸伤元气

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目睹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挺身而出,以李膺、陈蕃为首的清流之士,在朝堂上与宦官势力展开激烈交锋。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试图力挽狂澜,重振朝纲。然而,桓灵二帝被宦官蒙蔽,对士大夫的忠言逆耳充耳不闻,反而听信宦官谗言,发动党锢之祸。第一次党锢,李膺等两百余名名士被捕,虽经窦武求情,终被罢黜回乡,终生禁锢;第二次党锢,宦官变本加厉,窦武、陈蕃被杀,李膺、范滂等百余人惨死狱中,数千士人受牵连,或死或囚,或逃亡天涯。党锢之祸如一场血腥风暴,将东汉的精英阶层摧残殆尽,朝堂之上再无正义之声,宦官更加肆无忌惮,朝政彻底失衡,社会矛盾激化至顶点,大汉王朝摇摇欲坠。

三、外患纷扰添危机

(一)匈奴扰边祸不断

汉初,匈奴如鬼魅般时常侵扰边境,白登之围更是让刘邦刻骨铭心。那四十万匈奴铁骑围困汉军七日七夜,寒风彻骨,汉军饥寒交迫,若不是陈平妙计,大汉国运险些折戟沉沙。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反击,虽将匈奴逐出漠南,可汉朝也付出了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的惨痛代价。卫青、霍去病的赫赫战功背后,是无数将士的鲜血与生命,是百姓赋税的沉重负担。到了后期,匈奴虽元气大伤,却仍贼心不死,趁着汉朝内乱,不时侵扰北疆,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北方边境始终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

(二)羌人叛乱难平定

东汉时期,羌人好似被点燃的火药桶,屡屡爆发叛乱。他们不满东汉官府的压迫,为求生存、争自由,揭竿而起。从安帝到灵帝,大规模羌乱此起彼伏,凉州三明(段颎、皇甫规、张奂)虽殚精竭虑、拼死平叛,却难以彻底扑灭这燎原之火。战争耗费惊人,军费开支高达数百亿,无数青壮年被征调入伍,农田荒芜,经济崩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东汉王朝也被这无休止的战乱拖得疲惫不堪。

(三)鲜卑崛起成大患

鲜卑在东汉后期强势崛起,檀石槐一统各部,建立起庞大的部落联盟,雄踞北方。他们瞅准汉朝衰败之机,频繁侵扰边境,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汉军多次出征,却连连败北,损兵折将。鲜卑铁骑如狂风般肆虐东北、北方边境,所过之处,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边疆防线摇摇欲坠,成为东汉末年又一心腹大患,为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悲剧色彩。

四、群雄逐鹿天下裂(一)黄巾起义烽火燃

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交织,民不聊生。张角瞅准时机,振臂一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如一道惊雷,炸开了民众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头戴黄巾的起义军如潮水般涌起,他们攻城略地,杀官劫富,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惊恐万分,匆忙调集兵力镇压。虽说黄巾军终因缺乏训练、组织松散,在皇甫嵩、朱儁等名将的打击下逐渐败落,但这场起义却似一把利刃,狠狠斩断了汉朝统治的一大根基,地方豪强势力借此机会纷纷拥兵自重,挣脱朝廷的管控,大汉天下自此摇摇欲坠,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

(二)诸侯割据山河碎

黄巾之乱未平,朝堂之上又起惊变。董卓,这个来自西凉的军阀,借着何进征召之机,率铁骑入京。他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掌控朝政,倒行逆施,洛阳城被他搅得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袁绍,出身 “四世三公” 的汝南袁氏,怎肯屈居董卓之下?他逃奔冀州,凭借家族威望,广纳贤才,集结兵力,成为关东联军盟主,讨伐董卓。曹操,虽此时兵力尚弱,却也在陈留起兵,怀着匡扶汉室的壮志,投身乱世洪流。还有刘表稳坐荆州,刘璋据守益州,孙策挥师江东…… 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争夺地盘、人口、资源,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残酷血腥的混战。大汉天子在洛阳、长安等地颠沛流离,形同傀儡,政令不出宫门,汉室威严扫地,名存实亡。

(三)三国鼎立局势成

混战之中,强者脱颖而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广纳贤才,屯田积粮,先后击败袁绍、袁术、吕布等强敌,统一北方,虎视江南;刘备,汉室宗亲,以仁德为幌,招揽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豪杰,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延续汉室正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据江东之险,任用周瑜、鲁肃、陆逊等能臣,赤壁一战,大破曹军,保江东太平,后又夺取荆州,稳固统治,建立东吴。至此,天下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汉朝那曾经辉煌无比的旗帜,在历经无数风雨、硝烟后,终于缓缓落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

五、历史回响启新思

回首汉朝这波澜壮阔却又令人唏嘘的兴衰历程,“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的深意愈发清晰。汉朝之强,强在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卓越成就,它以钢铁之躯傲立世间,书写华夏辉煌篇章。然而,其灭亡也正因这强盛背后隐藏的诸多危机:外戚宦官乱政,如毒瘤侵蚀政治中枢;土地兼并、党锢之祸,激化社会矛盾,撕裂民生根基;外患频仍,虽能抵御却耗损国力;群雄并起,中央失控,最终走向分裂。

这一段段历史,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警示后世:强盛之时,尤需居安思危,谨防内部腐朽,平衡各方势力,化解社会矛盾;面对外敌,既要展露锋芒,亦要考量代价,刚柔并济。以史为鉴,方能避免重蹈强汉之覆辙,让华夏文明在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续写不朽传奇。

2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