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悉的盛唐诗人、甚至是在所有的诗人里面,王昌龄是少有的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这样的出身的特殊性在于,要想在诗词歌赋上有所建树,不论是天赋异禀型的、还是勤能补拙型的,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巨量的刻意练习,没有一个能例外。而穷苦的家庭,根本没有金钱和时间去供养一个孩子读书写字,显然很难很难培养出这样一个人才。
而王昌龄,却在诗词歌赋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世家夫子”、“七绝圣手”之誉,司空图评价王昌龄说“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王世贞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足见他的毅力之坚和天赋之高
王世贞说的“少伯”,是王昌龄的字,司空图说的“江宁”,是王昌龄的别称,他曾经在江宁丞,县丞可以形象的理解为“县的丞相”,也就是县里的老二。
王昌龄想做大官,他觉得自己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因为他考中了进士,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配得上一个大官。
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就是唐朝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难度之大、竞争之激烈。考中了进士的孟郊在长安城里迈开六亲不认的步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比接到皇帝通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还要得意。
跟四十六岁进士及第的孟郊相比,三十岁就考中的王昌龄,简直可以得意到忘形。
但得意归得意,却只能当江宁丞这样的小官,他压根就看不上这么个小官,工作状态就是磨洋工,消极不作为。
这一点还是要批评的,先不说什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说你想做大官,好歹拿出点诚意来,好歹做出点成绩来,先把小官做好了,皇帝才能给你大官做,小官都干不好,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大官。
从皇帝的角度,每年进士科一二十人,个个都要做大官那还得了,县丞虽然官不大,好歹是个副县长,几多人想做还做不成呢。
当官可以不作为,诗还是要写的,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能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著名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也可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这两首诗,一个是送朋友离去,托朋友告诉远方的亲友,我依然很清纯,内心没被玷污,一个是等丈夫归来,然后告诉丈夫,当初真不该叫你去考公务员,水太深。两首诗看似相去甚远,其实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功名利禄都是浮云,我根本不在意那些东西。
王昌龄所处的官场,的确水太深,他混着混着,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贬到岭南,好在不久便遇上大赦,他立即动身从岭南回北方。
途中,在岳阳遇到了李白,分别的时候给李白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别过李白之后,王昌龄继续北上,在襄阳拜访了孟浩然。这本来是“谈笑有鸿儒”的高兴事,却让孟浩然丢了性命。
孟浩然身上长了毒疮,这种病虽凶险,但经过一年多的精心调养,好得七七八八了,这回王昌龄来,孟浩然一方面是因为高兴,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病情误判,因此放开手脚大吃大喝起来,没太在意这病需要忌口的医嘱,然后就悲剧了,新唐书记载孟浩然在“开元末,病疽背卒”。
曾经,王昌龄也打算从小官做起,而且付诸行动了,在中进士之前,他在陇右当了几年兵。
唐朝,特别是唐玄宗时期,到边疆去当兵是一件很洋气的事,因为那是当时的潮流。
在唐玄宗之前,唐朝实行的府兵制,农忙时节在田地里耕种的农民,农闲的时候就操练,仗打起来了就自带干粮上战场,这一套行得通的一个前提就是府兵有自己的土地。而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和人口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到唐玄宗时期已非常严重,府兵制搞不成了,募兵制取而代之。
王昌龄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去的边疆,在边疆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比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黄,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很显然,孟浩然在边疆并没有立下什么战功,也没有干成什么大事,要不然不会回到内地继续发奋读书。
王昌龄吃死孟浩然的那一年末,又继续去江宁当副县长,他在这段时间结识了另外一位边塞诗人岑参,临行时岑参给他写了一首诗《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王昌龄也给岑参写了一首《留别岑参兄弟》。
这一次在江宁,王昌龄呆了八年,又不知道因为什么什么事被贬龙标县尉,县尉是大致相当于公安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跟县丞一样,都是县长的左膀右臂,可能比县丞级别低一点,李白在听说这件事之后,写了一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首诗名中的“左迁”,就是县尉级别更低一点的证明。
命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李白说他的心跟着王昌龄到了夜郎,几年之后,李白也因为参加永王东巡被流放夜郎,你说诡异不诡异。
更诡异的是,安史之乱中,王昌龄从龙标回来,路过安徽亳州的时候,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了,后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两个人看起来是八杆子打不着啊,只能推断这个闾丘晓是嫉妒王昌龄的才能。
当然这个闾丘晓也没什么好下场,被当时的河南节度使张镐杀,据说闾丘晓死前曾求饶,说家里有老母要赡养,而张镐不为所动,并说你杀王昌龄的时候,怎么不想想他家里也有亲人。